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句三改探真章——《鉴赏家》教学思考  肖培东

(2015-07-03 09:34:05)
标签:

教育

分类: 我们的课堂

                      一句三改探真章

                              ——《鉴赏家》教学思考

                                      肖培东

小说文本的教学,历来讲究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即引领学生探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进行板块式的分析讲解。初读小说,自然要学会从三要素去关照阅读,但若是每一篇小说,教师都是模式化地呈现三个板块去展开分割式的教学,忽视了小说的整体性教学及学生的主体参与,充满艺术魅力的风格不一的文学作品终将味如嚼蜡,学生阅读“这一篇”小说的能力也没有真正得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更缺乏激发。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去教学,不是要把教学变成一种可以复制的模板,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融合,学会重点鉴赏,学会阅读小说,为学生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今年四月,在徐州一中举行的全国高中课改展示交流研讨会上,笔者执教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就紧扣文章首段,换一种途径去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

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收录的《鉴赏家》,是汪曾祺先生创作于1982年的一篇小说,有别于学生平常阅读过的小说,《鉴赏家》一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了汪曾祺先生以散文写小说、淡化小说故事情节、把风俗民情写进小说的个人风格和写作特色。尤其是语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使得这篇小说淡而有味。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①围绕着季陶民的画展开的叶季两人的“鉴赏”故事,清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所以,刻意走传统高中教学小说的三要素路径,反而容易迷失汪氏小说的风格,立足语言去品味小说的意趣风格探究小说的主旨,才是此课教学的本意。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写来很天真,很古老很愚钝地讲一个闲来无事的故事,从头说到地,……比如‘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然后,便顺着开头徐徐地往下说,从不虚晃一枪,弄得扑朔迷离。”②确实,“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鉴赏家》以单独成段的这句话开头,用下定义的句子直白地告诉我们小说的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及其关系,如王安忆说的“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其间滋味非细细品味深深揣摩不可,课堂教学也由此打开了出口。

一改:这句话能否改成“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删除“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只交代鉴赏家叶三,是不是更醒目更符合题意呢?这一问,是把学生带进小说整体中,去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季叶两人知己般的交往故事以及其中散发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就浮出水面。“散文化的小说一般不写重大题材。”③汪曾祺总是以深深的敬意、至诚的感情,把故乡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市民百姓作为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小说以“鉴赏家”为标题,但不是只写果贩子叶三的,主要是围绕季匋民和叶三的故事展开的。既写出了叶三卖果子及对大画家季匋民绘画的评价及作品的处理,又有季匋民与叶三之间由尊重、敬重而渐为知音的叙写,平平淡淡如话家常,却又滋味无穷,两人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真挚的情谊最值得咀嚼。这一改,让学生钻入文本,去梳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显露两人真挚情感的细节就在课堂上得以品味涵泳。比如叶三对季匋民的敬重: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还是“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对儿子说“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给季匋民磨墨等,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人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等等。比如季匋民对叶三的尊重::叶三可以“不须通报”,走进他的画室;从不当众作画,却对叶三“例外”;最讨厌听人谈画,却对叶三“另眼相看”;甚至因为一句“红花莲子百花藕”而尊称叶三为师,并因之重画。小说中叶三的三次回答季匋民的画“不卖”的语气更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品鉴点。

“不卖?” “一张也不卖!”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日本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语文课的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通过语言品读来教小说,才能真正走进小说。看,叶三面对季匋民的询问,斩钉截铁说:“一张也不卖!”“一张”以及感叹号极其强调态度之坚决,没有一点犹豫,更不允许朋友怀疑。叶三仿佛是向平生最知己宣誓,那份赤诚真挚令人动容。而后两次“不卖”,在“很多人”“多少钱”前保持平静从容,句号收尾,语气温和有礼,让人能知进退,显示出叶三待人的真诚善良。至此,不但两人的真挚情感得以深刻感受,人物的美也得以深刻挖掘,汪曾祺语言艺术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改:这句话能否改成“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果贩子是叶三”?

画家是季匋民的职业身份称谓,鉴赏家却不符合叶三的身份特点,他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果贩子,却被冠以“鉴赏家”如此高雅有品位的称呼,那改回“果贩子”是不是更真实更贴切呢?这一问,是要走进小说的深处,去探寻小说的主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必须弄明白极关键的一点,即叶三是不是鉴赏家。这就要好好品品小说开头写叶三卖果子以及中间与季匋民论画的部分。

    包括教参在内,认定叶三是鉴赏家的都是从叶三卖果子与艺术修养的关系上找联系。不错,小说题目是“鉴赏家”,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这确实与叶三看画的见识和鉴别力的养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叶三对画的感觉超出常人,这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他对果子如工艺品般的挑选,把生活中的一件俗事做得非常之雅,这里可见叶三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为找最好的水果而四处奔走,足以证明叶三生活阅历丰富眼界广,所以他能从生活的角度对季匋民的画作做出鉴别。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季匋民的画有着真诚的热爱和坚守,对人对事均真诚以对,这些人性的美是否足以让他成为“鉴赏家”呢?还是让我们进入文本内容先来看看专业的艺术鉴赏是怎么一回事吧。在叙写叶三的三次评价活动时,作者两次写到“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运用了大量的绘画艺术鉴赏的专业语,如“大幅小品都好,有笔有墨,也奔放,也严谨,也深厚,也秀润”,如“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如“意在笔先”“笔意俱到”“笔致疏朗”等等。艺术的鉴赏正是如此表达,那“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的叶三呢?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从“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看出小老鼠很顽皮,用“红花莲子百花藕”来判定季匋民的画有误,叶三都不是从真正的绘画艺术角度去鉴赏,甚至他对中国画注重写意的特点远未通透。“以生活常识为依据的‘鉴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艺术鉴赏,”上海成龙老师是这样评论的,“三次的‘鉴赏’,均非艺术的眼光,而是常识的眼光,因其看得仔细而作出符合生活常识的评价。”④所以,充其量叶三只是个草根鉴赏家,他却是季老的最铁杆的粉丝。

这样,我们是不是就要改成“第一个果贩子是叶三”了呢?

这个问题深入探讨,拨云散雾,画家季匋民感士不遇的心境、两人相惜相知的情谊以及小说深潜的主旨即浮出水面。果贩子叶三无疑是优秀的,但季匋民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鲜的水果不是高亢的吆喝声,旷达超脱、洁身自好的他孤独又忧伤,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鉴赏他和他的作品的鉴赏家。小说中也写到了想方设法簇拥在季匋民周围的其他人,“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假充内行,谄媚取悦,缺乏真诚,不出于肺腑去赞美,所以“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季匋民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的原因时,说“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注意,这个“古人风气”,也就是“名士”精神,这才是画家季匋民内心精神栖息所在。作者创作的秘密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找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画家欲求真懂艺术并能给予‘出于肺腑’的赞美的真正知音而不得,在精神世界里,季匋民是孤独的,但季匋民并不违背自身精神标准而降格以求,却又是孤高的”⑤。果贩子叶三的真诚出现,适时填补了画家内心的孤独,不是专业的真正的鉴赏家,却被视作知己知音,虽无高山流水之内蕴但也成就一段知己相守佳话。他们的相遇,他们的惺惺相惜,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这是对美好人性人情的赞美,但也多少“暗含着一种知音难觅、雅士难寻的无奈,一种现代社会中难容不慕荣利、闲适高雅、不落流俗之古风雅韵的无奈”。至此,小说的主旨越发清晰。

三改:这句话能否改成“全县有个大画家是季匋民,有个鉴赏家是叶三”?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这“第一个”究竟味在何处?有“第一个”就有“最后一个”,这一改,课堂探究就会聚焦到小说的最后一段:“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这样,画家死了,叶三死了,画也被埋了,深深咂摸其中滋味,原来,这“第一个”竟然是“最后一个”,是“唯一一个”,这一思考,小说的意境就更为悠远。

很多老师喜欢在最后一段引发这样的探讨,即问学生:“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而答案无非两种:一,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二,做法欠妥,是叶三自私的做法,会让季陶民作品永远不见天日,不再有被欣赏、认可的机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这探讨题看似开放有深度,其实是不知这最后一段的韵味,不知汪曾祺小说隐藏的社会情绪,而把小说落入世俗之境,泯灭了精神、情怀世界的隐喻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家》生动地展现了士被繁华、被世俗边缘化的艰难处境。画家远离尘嚣,忘情于丹青;果贩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而随着这一个“埋了”,美好的精神世界被关闭,这个世界残存的雅士文人流韵以及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也被终结。再一想,汪曾祺笔下的充满民俗风韵洋溢着人情人性美的社会是否也在渐行渐远?汪曾祺在《<</FONT>孤蒲深处>自序》中说:“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这样,反复品读最后一段和开头一段,“第一个”里的伤感和无奈越来越浓,“我们看得出来,是这个结尾让情节越发伸向远方,一种力透纸背的苍凉,使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都得到了大力的深化和提升,有了更上一叠的美学高度。”⑥语言教学应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要把根深扎进语言品味的土壤里。这“第一个”,平淡中有深远之致,说的是判断,讲的是结论。结尾叶三死了,和季匋民的画一并埋了,说的是结局,讲的是永恒。渴望与痛惜并存,美丽与惆怅兼具。汪曾祺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这开篇第一段,看似平淡又真有千钧之力。细细品味,真如王安忆所说,“轻轻松松带了读者走一条最最平坦顺利简单的道路,将人一径引入,人们立定了才发现:原来是这里,诱敌深入一般”。汪曾祺这个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文人,以一个外表美丽、内核感伤的故事,将这些复杂的情怀巧妙而委婉地传递给了我们”⑦。

汪曾祺坚信,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文教学“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于漪语)。这样一句三改,牵一发动全身,让我们读出《鉴赏家》的真善美,更嚼出其中隐含的“伤”“孤”“逝”等复杂的情绪,淡而有味、美而有伤的汪氏散文化小说的语言风格就深刻地烙印在阅读者的心间。李卫东老师说:“如何根据小说文体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宜的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和表征为有意义的教学形式,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解读小说的能力,增进文学审美的素养,就成为小说教学的重心所在。”⑧荡开传统高中教学小说的三要素环节,换一种路径激发研读欲望,读出小说的人物关系、读出小说的情节、读出小说的意趣和深旨,这不是不扣小说的基本要素,而是优化融合,灵活变通,可谓四两拨千斤,一句三改探真章。

参考文献:

1.①③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2.②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3.④⑤⑦成龙.对《鉴赏家》主旨的三个追问〔J〕.语文月刊.2014年10期.

4.⑥林超然.现代繁华里的流放——读汪曾祺小说《鉴赏家》〔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9年12期.

5. ⑧李卫东.今天怎样教小说——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年第6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7

 

一句三改探真章——《鉴赏家》教学思考 <wbr> <wbr>肖培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