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凝《雷雨》惊课堂——《雷雨》镜头点评 肖培东
(2015-02-07 11:16:32)
标签:
肖培东 |
分类: 我们的声音 |
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尽的《雷雨》。八十年了,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过它的华彩,这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依然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当年海上惊雷雨,老艺术家苏民也曾写下“郁凝《雷雨》闻天下”以赞曹禺。在高中语文课堂里,这部经典更是一次次地虔诚地被咀嚼被演绎,也一次次地考验着语文教师的眼光。
“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我会呼出这些小生命交付我有多少灵感,给我若何的兴奋。”24岁的曹禺在《雷雨•自序》中这样写道。可以说,话剧中的每句台词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是曹禺先生呼出的一个个小生命。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和观众进行交流、沟通的,舞台上每个人物的台词都必须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语言大师曹禺正是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运用了强烈艺术魅力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心灵交锋,把语言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了一个优秀剧作家的非凡能力。所以,此课教学尤其要注重剧中人物“个性化语言”的文本解读,去“呼出这些小生命”交付学生阅读的灵感。宣沫老师紧扣文本中高频出现的一个“哦”字,多场景分析,反复朗读,很有效地引领学生去解读周朴园的复杂心理,也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戏剧语言中的潜台词的鉴赏方法。张晓瑜老师巧妙地利用现有的教材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文字出入做出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对照比较、品味赏析的方法,对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台词进行比较分析,来感受体味《雷雨》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都给我们探讨品析语言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吴奇老师引导学生给《雷雨》挑挑话语缺陷,很出乎我们的意料,细细想想,这也是对文本语言的另一种真诚赞赏。“经典文本中的缺陷也是经典的。”此言颇具个性。当然,吴老师可以融合得更自然一些,剔除这样的刻意,在教学过程中顺势而导,同时,要发挥学生品析感悟的主动性,毕竟呼出这些小生命的并润泽在雷雨下的最后总该是学生自己。
郁凝《雷雨》惊课堂,教学还要进入人性这一文学主题。曹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文学本来的功用是陶冶人的情操,作为文学归类的戏剧它也不例外,教学《雷雨》,我们不能忽略戏剧作为文学本身的教育功能,忽视它本身的美学情感对人心灵的震撼作用。“教学应该让文本显现其当下意义,与现实建立连接。”徐俊老师围绕着周朴园,引领学生挖掘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层意蕴,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为什么情感最后敌不过地位、权势、名誉?”曹禺是一位善于刻划人的深刻灵魂的戏剧大师,从周朴园身上,师生们读出的绝不应该仅仅是这个人。曹禺说:“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这群地上的人们,有着更广泛的伸延。徐老师的镜头,从节选走向全剧,从剧中走向剧外,从创作走向现实,从个体走向大众,慢慢地引导学生走向曹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对人的命运的探索和终极关怀,最终走进《雷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品格。
八十多年来,《雷雨》常演不衰常教常新,正如徐俊老师说,“《雷雨》是一口深井,怎么汲舀似乎都不够”。郁凝《雷雨》惊课堂,要的就是我们汲舀的那份坚毅和智慧。记住卡尔维诺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