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细节背后的思维风景——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切片分析
(2014-12-16 13:22:29)
标签:
肖培东 |
分类: 八面来风 |
行走在细节背后的思维风景
——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切片分析
四川双流县中学
教学篇目: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课题:中学语文概括思维和反概括思维训练教学研究
观察角度:教师教学方面
在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我们的语文”博客里看到《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习惯地收惊喜,收获感动。我反复研读,越读越欢喜,越读越明媚。在这节课里,细节,仍是肖培东老师的钟爱。在鲜活有生命的细节中,他划着思维的桨橹,向文字深处更深近处探索,以深刻的思想去洞见,以敏锐的目光去寻找,以有温度的心灵去体察,以诗意的语言来传递。丰盈而饱满,晶莹而剔透。他总是引领孩子们在语言的细节里赏玩到十足,把人文情怀濡染到孩子们的筋骨里去,才肯罢休。
那么,在这茂盛语言,鲜活细节的背后,肖培东老师的思维是怎样行走的呢?这条路径可以清晰呈现吗?答案是肯定的。
结合课题“中学语文概括思维和反概括思维训练教学研究”思考,我豁然洞开。
概括。从认识的角度说,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达的角度说,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接到直接,就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反概括,从认识的角度说,就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形象来表现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或发展规律;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综合到分析、从抽象到具体;从表达的角度说,是从直白到含蓄,从直接到间接,就是化简为繁、变简为丰的运用过程。
概括是将具体形象的材料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而反概括是将抽象的规定赋上丰满的血肉。概括是走向本质和简洁,反概括走向现象和丰富。
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打通了概括和反概括两种思维,引领学生在二者中游刃有余地走几个来回,深挖语言的根脉,广展枝叶的茂密,顺利摘取情感与思想的果实。
片断一
师: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你什么时候听说过?
生:以前暑假的时候。
生:是四年级。
师:那是真早啊,有没有更早的?
生:小时候九岁的时候。
师:还有没有比九岁更早点的?你来说,可不能撒谎。
生:幼儿园
师:幼儿园就听过这个故事了。谁说给你听的?
生:妈妈
师:妈妈说给你听的。好,同学们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那现在老师要问你一个问题了。你知道这个故事它是一篇——
生齐声:童话故事。
师:问题来了。以你们的阅读经验你怎么能够判断这是一篇童话?要想啊,这怎么是一篇童话,谁来说说看?你先说。
生:因为是安徒生写的。
师:哦,安徒生写的就一定是童话,是不是?安徒生写了很多的童话故事,因为是他写的,所以它必须是童话,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是,说服不了我。还有没有?同学们,谁知道为什么这篇文章是童话?
生:因为安徒生是童话大王。
师:哦,童话大王所以写了一个童话。假如你不知道这是安徒生写的,你能不能判断出这是一篇童话?
生:因为它选自《安徒生故事》
师:如果故事的背景作者都不知道,然后读了你就知道这是一篇童话,那就叫本事了,你来试试看。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以是童话。对吧?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文章多不多啊?
生齐声:多
师:那为啥它就是童话呢?你来说。
生: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哦,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来说,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它是一个很幽默风趣的故事。
师:为什么要幽默风趣呢?
生:因为要吸引小朋友看到。
师:哦,因为小朋友看的,所以要幽默风趣。越来越聪明了。继续说,这为什么是一篇童话?
生:语言适合小朋友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这个故事不是真的。那不是真的,它是怎么出来的?
生:想象
师:还有呢?
生:夸张。
师:是想象和夸张出来的,是要说给小朋友听的。小朋友听了以后还要懂得一个道理的文章,叫做童话。你看,这不叫学习了嘛。真了不起!
学生齐读PPT1(童话: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的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童话: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的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这一环节,无疑是从具体走向概括,让学生学有所明。
稍加注意,我们可以发现一向倍加关注学生活动的肖培东老师,用“哦,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来说,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句直逼学生思考出“非真实”的对立面——“想像与夸张”,而把另一学生的回答“语言适合小朋友读”悬置了起来。这是教学引导力的突出体现,既水到渠成,又不蔓不枝。
片断二
师:红体字部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接下来,问题又来了。皇帝的新装哪个情节你觉得最夸张?最有想象力的?
生: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师:写骗子工作织布的场景很夸张。最有想象的,你给大家读一读。认真的读一读。
(生再读一篇)
师:大家有没有从她的朗读中感受到夸张的味道?要想夸张的话,你这个读法肯定是不对的啦。同学们,我们要把骗子们很夸张的工作状态告诉大家。来,我们读第一句。他们……开始!
生: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要读的好?
生:摆出
师:这个词要读的特别有力量。再来一遍,我跟你一块儿读。
(师和该生齐读,然后全班齐读)
师:再接下去。
生: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师:哪个词要读好啊?“一点”“也”这才是讲童话的声音。不错,孩子们,开了个好头。再找,胆子大点,哪个地方特别夸张的?
生: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师:你觉得哪里是夸张的?
生:明明什么都没有,他偏偏说这么多美丽的花纹和美丽的色彩。
师:对对!明明啥都没有,他还那么说,你给大家再读读看。这个大臣会怎么说?
(生再读一遍)
师:好,同学们,像不像?
生:不像
师:哪个词重读?
生:多么
师: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齐读: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师:你们注意到后面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你这是感叹吗?声音还得高,要向别人声明我真的看到了。男生再读。
男生再次齐读: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师: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是老大臣的夸张。好,不错。还有吗?这次我要提个要求了。你读出来了,我就听懂了。
生: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师:他们怎么说的?
生: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师:这里应该有个动作吧?来,把书本抛掉给大家讲一下。
生边做动作边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师:动作还得夸张。再来一遍。幅度要大。
(生边做动作边说一遍)
师:好了,就按照这个女同学的方式再来说。哪个地方特夸张?这位女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哦,这个特性很夸张。特性夸张的这个句子里要读好那几个词,同学们?
生(嘀咕)
师:“任何”,这个男同学说出来了。还有呢?“都看不见”。所以呢,在读“任何”时候,你不要急。好不好?来,吧这个特性告诉给大家,吧它读给旁边老师听一下。
生(读)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我建议你在“人”后面再缓一缓,卖个关子,好不好?停顿。
生(读)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师:怎么样啊?)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都看不见这衣服。好,我们一起读,女同学读到这个“人”,你们那,都看不见这衣服。好不好?有一种衣服,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生(读)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
师:怎么样啊?
生(齐)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哎。都看不见这衣服。请坐,还有没有夸张的地方?来来来,不错,有人举手。
生:他每一天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师:他每天一点钟在更衣室里换衣服的吗?不睡觉的吗?
生:不是
师:请看书,是每天一点钟吗?
生:每一天每一点钟。
师:这里表现更夸张。每天一点钟已经很夸张了,安徒生比你写得更夸张。每一天每一点钟。
师:在哪里夸张出来?
生:每一天每一点钟。
师:在什么词上?
生:数词。是不是啊?包括一套衣服。女同学一起来读读看。
生(女生齐读)
师:这个“每一天每一点钟”要是读不出来,这个皇帝就不爱新装了。来,男同学来示范一下。
生(男生齐读)
师:读到“一套衣服”时候,要顿一下。“一套衣服”。更有味道。男同学,带着读,好不好?一起读,预备起……
生(齐读)
师:你这个童话这样去讲给妈妈听,这个童话就有味道了。还有没有夸张的?觉得还不够,我还要读,你觉得最可笑的是什么?哪个同学有兴趣?来,这位同学。你觉得最可笑的事情是什么?
生(略作迟疑)
师:读到现在,课文你可以抛掉了。你觉得哪个情节最可笑?
生:游行。
师:说。
生(不约而同)游行。
师:你说,你觉得最可笑的是什么?你把它读出来。
生:皇帝游行的事情最可笑。
师:简称“裸奔”。
生(哄堂大笑)
师:把“裸奔”的地方找出来。来,158页,这个男孩子,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大家读一读。
生:皇帝把他所有衣服……
师:这个时候哪个词语要读好?
生(齐说)所有。
师:再试一次。
生(再次朗读)
师:有进步了。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再次朗读)皇帝把他所有衣服都脱下来了。
师:真好,真好。再读下去。
生(读)
师:是“围”了一阵子吗?
生:围弄了一阵子……
师:这个同学我也不放过你了,这句话你也读一读。就这句话。你不但有读错字咯。来,试试看。
生:他们……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
师:这句话是夸张的。来,全体同学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一阵子”,这个“一阵子”要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生:慢一点。)这个衣服泽呢么样?这个衣服弄了很长一段时间。煞有介事地弄了一阵子啊。来,我们“弄”一阵子试试看啊。
(师生齐读)
师:真好!我们再来看看皇上最后怎么穿衣服的啊?就这段最后一行。
生(齐读):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师:哪几个词要读好?
生:转转,(师追问:还有……)
生:扭扭
师:一定要突出这个动词的味道,记住啊,你边读的时候就边转一转,边扭一扭。向别人告诉他。
生(读)
师:前一个“转”特别漂亮。转了转身子,怎么样?(扭了扭腰)。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扭腰。(哄堂大笑)试试看。预备起。
生:读。
师:读童话呀要有读童话的声音。讲童话呀,所有的感觉都在你的声音里表现出来。于是,皇帝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裸奔”。这种细节在生活中会不会发生?
肖培东老师以“皇帝的新装哪个情节你觉得最夸张?最有想象力的?”这一问,从概括转向反概括,从具体的语言细节中去涵咏、品味。对童话“想像与夸张”特征作感性上的认识和体察。
但概括思维仍潜伏在每道路口,在对学生的点评中,悄然指引。比如,当第一位学生找出“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是夸张最具有想像时,肖培东老师是这样点拨的“写骗子工作织布的场景很夸张”,这个点评,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场景概括,提升学生的认识。
比如一学生说“他每一天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肖老师马上追问“他每天一点钟在更衣室里换衣服的吗?不睡觉的吗?”让学生明白是“每一天每一点钟”。并以“夸张在什么词上?”引导学生清楚是“数词”,这也是概括,属于归类概括,廓清学生的认识。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要读的好”“哪个词要读好啊?”“哪个词重读?”“特性夸张的这个句子里要读好那几个词,同学们?”这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朗读体会。从找出的词语看“一点”“也”“多么”“所有”,可以归纳为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关联词。
“你们注意到后面什么标点符号?”“你这是感叹吗?声音还得高,要向别人声明我真的看到了”。这是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朗读体会。
“这里应该有个动作吧?”引导学生把书本抛掉边做动作边给大家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采用动作,还原当时情境。
“我建议你在‘人’后面再缓一缓,卖个关子,好不好?”这是巧妙引导学生体味停顿,从节奏意义上把握句子的夸张意义。
肖培东老师口不言法,实则法在其中,鱼中自有渔。将方法精妙地贯穿在朗读体味中,不直接使用术语去破坏孩子们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初中一年级孩子的认识水平的。
肖老师最后总结到观点上来,“读童话呀要有读童话的声音。讲童话呀,所有的感觉都在你的声音里表现出来”,体味性、理解性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硬道理!
片断三
师:安徒生却让它很真实地发生了。接下来,老师又有个问题问你了。是谁?导演了这场戏?
生(异口同声)两个骗子。
师:说得这么快,肯定不是个好答案。先别急,想以想(出示课件)“皇帝的新装”这出闹剧能够成功上演的最主要因素你认为是什么?先别忙着举手。先想一想。老师,我觉得这里面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好,这位男同学,你先来说说,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因素是:皇帝的愚笨。
师:皇帝的愚笨。哪里?你给我从文中找出来。
生: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再我的王国利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师:皇上想利用新装来测验。有点愚笨,是不是啊?其实还跟皇帝的性格有关系,是不是啊?
生:有。
师: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皇帝爱新装成癖好的这段。我们大家好好地把它读一读。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预备起……
生(齐读)
师: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生:皇帝在更衣室里。
师:没这样的性格就出不来这样的戏。因此,这出戏,跟皇上的性格有关系。有道理,还有没有补充意见?我觉得好像不仅是皇上的问题。
师:你请坐。来你说。
生:他身边的大臣也不诚实。
师:找出来。你认为是他身边的大臣不诚实,要找出根据来,在什么地方写的要找出来。
(学生翻看文章)
师:找到了没有?
生:“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禀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师:也就是说,(老大臣)明明没有看到布料,却说自己看到了布料。先别急,读出来,“哎呀”开始。
生: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声音语气很平淡)
师:两个“!”连在一起怎么读呀?
(学生回答)
师:对,应该一个比一个声音更高,来!
生: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太棒了,“多么美的花纹……”再来。
生: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声音有递进)
师:好!非常好!所以,他们说了假话,导致这个故事能连下去了。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做举手状)你来说。
生:我觉得主要因素是骗子说他们织出来的衣服的特性。
师:简单来讲就是骗术高超,是不是?
(生点头赞同)
师:你把他们说衣服特性的句子,好好地读出来.(强调“好好)再给大家瞧瞧。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你再把他工作的那个情境给大家读出来,给大家听一下。
生: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师:(读得)真好!你看看,骗子(是)心理大师,而且(是)演戏大师。所以啊,这个故事就推进了。还有没有不同意见?谁想试试,这是第三个答案了,还有没有?请问没有了吗?联系全文来看看,这个故事之所以能顺利发生,还跟谁有关系?
好,这位男同学。
生:是跟群众有关系。
师:(是)跟群众有关系,说。
生: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师:具体解释一下,群众怎么了?
生:群众也不诚实。
师:群众也不诚实。你把群众说的话给大家读一读。
生: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师:你说说看,这么多群众在说的时候,你听不到我,我听不到你,他们必须把声音怎么样啊?
(生议论:(声音)要很响)
师:是想说得轻一点还是说得大一点?
(生齐答:大一点)
师:为什么?
(生议论:让皇上听到)
师:第一时间让别人知道,我是看得见的,所以“乖乖”不能“乖乖”(平淡的),要叫起来(读)。
生: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声音响亮的)
师范读: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师:男同学一起读。
(全体男生: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师:真好,这就是那些群众争先恐后喊出来的声音!请坐。
(生坐下)
师:这样一看,是谁导演这次戏了?皇帝?骗子?官员?还有善良的百姓诶。如果让你归纳,你觉得是谁导演了这场戏?
(生思考)
师:这么多的因素好像都缺一不可的,那你觉得是谁导演这场戏?
你来说。
生:皇帝。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如果不爱衣服的话,就不会受到两个骗子的(欺骗)。
师:那(如果)有个人跟他说实话,这个故事就演不下去了嘛。
那怎么办呢?我们看看,能不能脱离其中一个因素?
生:(齐说)不能。
师:对,不能。那我们做个概括,是谁导演这场戏?谁?
生:大家
师:一个字(概括)
生:人
师:什么人?再加一个字。
生:众人
师:众人?小孩算不算?
(部分学生说“算”,部分学生说“不算”)
师:小孩?
(生议论:不是,是大人)
师:(是)部分(的人),原来(导演这场戏的人)是谁啊?
生齐说:大人。
师:是所有的大人(板书“人”字,写得很大)原来这个事情是所有的大人一起创造的。
所以,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
接下来,(请拿着话筒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读第一句。
(生起立)
师:(要)读得好哦。
生:全程的人都听说这……
师:不能一个字一个字顿着读,不是“全、城、的、人”,“全城的人”。
生:全城的人都听说了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渴望借着这个机会测验一下。
师:好请坐。来,后面男同学接下去第二句,读得好(一点)。
生:城里的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师:第三句,(请再)后面(一位)男同学读,要像通话一样读出来。
生: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师:第四句话,(请)后面女同学(读)
生:“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师:旁边女同学(请读)
生:“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
师读: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提示学生齐读)
生齐读: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师:接下来看看,这七个句子里面,有一个字是共同的,你能找到(这个字)吗?
(生纷纷说:“都”)
师:有人帮你喊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说),这七个句子里面,哪个字都在?
生:(齐答)都。
师:这七个句子里面都有这个“都”字,这说明什么问题了?
生:都是大人在说谎
师:是大人共同上演这场闹剧。
你来说。
生:他们全部都参加
师:他们全部都参加了这场闹剧。
你来说。
生:大人都在说。
师:因此我们讲,皇帝的新装这场戏,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是这个城市、是这个城里的人、所有的大人(生附和:大人)(共同完成的)。所以,这不仅仅讲一个皇帝的故事,它写的其实是那个城市、所有的大人、大人世界里的一种很复杂的一种心态,其中甚至还包括善良的老百姓。
这一片断,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步步探索“是谁导演了这场戏”,可谓是概括思维训练的经典个案。
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成“两个骗子”时,肖老师及时地让学生沉下来思考,“说得这么快,肯定不是个好答案。先别急,想一想。”并出示课件再次强调:“皇帝的新装”这出闹剧能够成功上演的最主要因素你认为是什么?
概括,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必须有足够的沉静来磨砺。所以,当提问明确到“最主要因素”时,学生的思考更深了,答案也有了突破,是“皇帝的愚笨”。
然后,老师步步追问,“有道理,还有没有补充意见?我觉得好像不仅是皇上的问题。”“还有没有不同意见?”“联系全文来看看,这个故事之所以能顺利发生,还跟谁有关系?”
这样,学生的答案就越来越深广了,“大臣也不诚实”“是跟群众有关系”。概括里头第一步筛选信息顺利进行。而每讲一个理由,都回到文本中找到佐证,再体味朗读,理解更深一层,概括和反概括在悄然间交融进行。
总体上看,肖培东老师的思性是以诗性方式来行走的,最后,他才将思性推到前台来,“这样一看,是谁导演这次戏了?皇帝?骗子?官员?还有善良的百姓诶。如果让你归纳,你觉得是谁导演了这场戏?”
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肖老师再次提示“这么多的因素好像都缺一不可的,那你觉得是谁导演这场戏?”虽然用“好像”一词引出“这么多因素缺一不可”,实则提醒学生在归纳时不可放弃其一。但“是谁”导演了这场戏,这个“谁”又容易理解成单数代词,这对初中一年级孩子来说在理解上确实有一定难度,故第一位学生回答的是“皇帝”,显然是从单指代词来考虑的。
“那(如果)有个人跟他说实话,这个故事就演不下去了嘛。那怎么办呢?我们看看,能不能脱离其中一个因素?”经过这样的追问,学生对概括才有一定的理解,那就是要找一个词语,把所有对象都包括进去。
当学生找到“大家”这个词,就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一个字(概括)”师再引导,这其实是引导学生寻找上位概念(概括方法的一种),学生真找到了“人”这个上位概念,这是十分难得的。
“什么人?再加一个字。”师继续引导,因为这里归纳的是导演这场丑剧的人,还需要限定词。学生找到“众人”,方向应该是对的,但与文本不符合。师追问“众人?小孩算不算?”这样,学生议论后终于明白,是“大人”!师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体会,从概括走向反概括。在这样的来回中,学生自然是品得更透,解得更深!
师:这件新装,对皇帝对百姓对官员来说,与其是一件新装,不如说它是?请同学们想一想。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这句话连起来,把话说完整了。你来回答(这位学生没有打出来)。会不会?记住孩子是很有想象力的,肯定会的,只不过需要一点点时间。好,请你来说。
生1: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谎言。
师:不如说是一个天大的谎言,说得真好。
生2: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谎言。
师:不能重复别人的话啦。说明你对这个谎言特别有感兴趣。来,旁边的同学,你来说。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好好想想,我说了,这个题目很难的。
生3: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心灵的镜子。
师:不如说是心灵的镜子。是的,每个人在这面镜子面前照出了自己的内心。我第一次希望大家给他点掌声。
开了个好头,聪明起来了,谁还能说,这不仅仅是一面镜子,还能说?女同学开始,来。
生4: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一次测验。
师:太棒了!为什么说是一次测验。
生4:因为……(学生看书)
师:不要看书,书上没答案的。它在测什么?
生4:它在测大家的诚实。
师:测诚实,测大人们的内心,测他们复杂的,也可能是无奈的心思。(继续问站立的学生)是一道考题,一面镜子,你觉得它还可能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生(站立的那位学生):属于一次测验。
生5: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内心的选择。
师:不如说是一道选择题,结果所有人都做错了这道选择题。请坐。因此同学们,皇帝的新装其实不是讲给个人的,也是不讲一个人所谓的虚伪,他其实是讲大人世界那复杂的心态,它不仅包括了官员,也包括那些善良的百姓,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他们开始有了很多的压力,因此这个新装也是“心装”,知道那哪个“心”吗?
生:心里的“心”。
师:不错,把这个词写一写,写在书上。皇帝的新装它就是大人的“心装”,大人的心在装。在旁边写出来。
(出示幻灯)
师:(这时让那位站着的学生坐下)请看幻灯,这是老师提出来的。它是一道试题,它折射出了一份虚荣,看出了每个人的私心;它是一张面具,它是一面镜子,它是看出了一个功力社会、世俗社会人性的一个黑洞,因此我们讲皇帝的新装其实是成人世界里的“心装泛滥”,是世俗世界的习惯以及传统。谁又是对的,谁又都是错的?在对与错之间,我们找到了这件皇帝的“新装”,因此,我们再来找找一些句子,一起来看看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大人们的心理活动。
(出示幻灯片,多种人物的心理活动)
……
师:乖乖!你读得真好。同学们,这些句子都很形象地刻画出了在场的每一个大人的心里活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拥有很多很多复杂的心绪,于是在这种心理活动下,皇帝就开始了裸奔游行了。那么同学们,既然童话是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想象一下,(出示幻灯)“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省略号部分开始想象,如果叫你去写,你能不能写一个跟安徒生不一样的结尾,同学们讨论下。
师:谁来试试看。不要看书,书上没有的。
生1:皇帝拖着一件并不存在的衣服……
师:就这样结尾啊!!好,把机会让给别人。
生2: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一个小孩天真地叫道:他明明什么也没穿嘛!然后那些大人就说,他确实什么也没有穿。皇帝听见了很害怕,这好像真的是一套空虚的衣服。
师:唯一跟安徒生不同的一点点就是加上了皇上的心理活动,是这个意思吧!不错,模仿也是一种写作。
(之后叫那位站着的学生)
师:你想不想说?我觉得你想说话了。不要看书的,这个东西书上没有的。
生1: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他拖着一个并不存在的衣服,在人群中走着,不断地向人们炫耀着他的衣服是多么的美丽。
师:那你不是和安徒生的结尾一样吗?你又抄袭,抄别人的东西。有没有自己想出来的,不一样的有没有?
生3: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街上的人们都称赞他的衣服真漂亮。
师:就这么一直走下去啊!!这说明我们班学生碰到一个难题,不敢想象,不善于想象,我不希望这是一个全班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这个年龄正好是最会想象的时候,要敢于挑战安徒生。你看肖老师就设置了一个结尾……哦,这位同学有话说。
生:皇帝就在那富丽的华盖下游行了,满怀着心虚在人群里走来走去,深怕别人看出点什么,但百姓的意愿跟皇上的意愿并不一样,一边喊着皇帝你的衣服真漂亮,皇帝满怀的心虚消失了,带着开心回宫了。
师:你是增强了皇帝的描写,安徒生则写的简略一点,对吗?
师:看看,肖老师也写了一个结尾,这是我精心想出来的结尾:
幻灯片: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孩子们看到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孩子的爸爸最后叫出声来
“伙伴们,你听这大人的声音!”那个孩子说。于是孩子们把大人讲的话私自低声传播开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个大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孩子们都说。
你发现肖老师的结尾和安徒生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生:人
师:人怎么不一样了?反一反角色了,老师让谁说真话?
生:大人说真话,小孩子说假话……
师:你喜欢哪一种结尾?
生:支持肖老师,因为爸爸……(生回答不出)
师:是爸爸说出真相,小孩子不知道的,这样不是更好吗?你们不是说大人要教育孩子说真话的,这样不是在教育孩子吗?
生:我喜欢安徒生,因为如果说大人说出了谎言的真是情况后,就不能体现出一个孩子的天真,不能体现出孩子说话没有顾虑、直言不讳的性格。同时,按肖老师的结尾来看就显得孩子一点都不诚实,小孩子不真诚,这不应该是小孩子的性格。
师: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真实的声音,这个声音必然是来自孩子,对吗?
生:我喜欢安徒生的,因为小孩子能体现孩子的天真无邪。
师:是的,最不善于说假话的,应该首先而且必须是孩子,就像刚刚那位同学说的,大人是有很多顾虑的。
生:我喜欢安徒生的。因为……(学生回答不上来,后面的回答肖老师老师硬是瞄上了这学生)
师:说话是要有理由的,老师等你,同学等你,只要你愿意想,去思考……旁边的同学来说说好吗?
生:我喜欢肖老师的。
师:你发现了呢?(孩子不语),哈,看来不说话是要传染的哦,那刚刚那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因为大人的心理……
师:大人的心理,你后面该是一个省略号,对吧。(生点头)。因为大人的心理有许多“……”,小孩子的心理只有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同学们,守住我们最真诚的声音的是孩子,这样的话,我们就明白了童话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童话也在教育大人。那个孩子,你转过身去,面对后面的大人,你想对那些在场的大人说句什么话?
生不语
师:勇敢的说。同学们,一起来说
生:“大人们,请你们说真话。”
师:也许岁月给了你们很多风雨,也许人生给了你们很多无奈,但是,记住,任何借口都不能剥夺我们曾经最美的孩子般的声音。孩子,对大人们说,请你们说真话。
师:记住安徒生,记住那个穿新装成癖好的皇帝,记住这个故事里所有的大人,更要记住这个故事里唯一说真话的孩子,真希望有一种赞叹是真诚的赞叹,我们一起来,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让我们一起发出:乖乖,大家的衣服真漂亮!下课!
这个环节,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篇童话的主题。这个“理解”,既包括诗性的感知,也包括思性的概括。
“这件新装,对皇帝对百姓对官员来说,与其是一件新装,不如说它是?请同学们想一想。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这句话连起来,把话说完整了。”
表面上看,是一个语言题的训练,而语言承载的是思维,这个问题的设置,肖培东老师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具体向抽象引导,是在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思维,是人成长的关键,也应该是语文学科价值的内核体现。
“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谎言”,实现了突破!“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心灵的镜子。”“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一次测验。”“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内心的选择。”学生的回来,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不,是震惊!
肖培东老师以诗性来体现思性,引爆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为“守住我们最真诚的声音的是孩子,这样的话,我们就明白了童话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童话也在教育大人。”
童话,与儿童相对的是大人。孩子看童话,应该看到文本里正能量点,看到自己的榜样人物,学习那孩子说真话的勇敢,归向相同性;那么,大人看童话,应该看到什么呢?那就是大人失去儿童的那份真!归向相异性。童话是一面没有尘埃的镜子,照出人的真实,让人回到本身,既教育孩子,也教育大人,这才是童话的深刻性。
这样,让学生既体味到童话的真意,也理解到童话的深意。
总之,在肖培东老师这课中,在细节中沿着概括与反概括思维的行走,我既感受到诗性上肌理的魅力,又领略到思性上筋骨的清俊,幸运遇上这道别样的思维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