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赏啊——《登高》听课 肖培东
(2014-09-15 09:33:44)
标签:
《登高》肖培东 |
分类: 我们的声音 |
周一早第一节。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陈铭教学《登高》,开场亮出了杜甫多的这两句诗。我读着这“昔者之晚登”,很快就从教室想到遥远的高山夕阳、霞光石阶,教室里的孩子的眼睛也有了瞬间的亮色。行走匆匆,我们已经无暇去登高,甚至无暇去抒发我们内心的疾苦。世界什么时候,连慢也是一种奢侈?
知人论世,陈铭谈起了晚年杜甫的一些身世经历,他说得很快,仿佛昨晚的备课都已经化成此时的快频率。我在注意他的表情,我希望青年人的脸上多点真诚的伤感酸楚,课堂要与人融为一体,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不能远离,不能抽身在外。
读了一遍,什么感情基调?凄凉,悲伤……
写秋景的是哪几句?
这几句我们要好好读读。读得慢。陈铭有意识地提醒,可是你自己说话的节奏如此快,你的学生怎么能慢下来呢?
“找到感觉了没有?”陈铭很快就问道。
我一听这样的提问就觉得熟悉,那是刚出来教书的我,或者是最近上课的年轻人,总是还没等学生好好地细细地读完书,就很匆忙地问“有感觉了没有”。呵呵,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你说有就有的吗?感悟是建立在研读的基础上的,没有充分的时间过滤,怎么会有感觉?而且即使是要问“感觉”,也别问“找到感觉了没有”,而要问“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感觉是自我的,是个性的,是隐秘的,不是教师规划的,不是教师设计的,它不是你可以拿出来又能放进去的东西,就像此时的阳光,洒在不同的肩膀也是不同的感受。
“要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比如风,我们可以补词,秋风,或者想象,或者……”
“方法给你了,我们分分工,这两组同学揣摩这两句,那两组同学思考那两句。”唉,这样写景的四句诗,为什么还要分工去感受?读读,再读读,科学地指导,全身心地投入,抽象的诗句才能具象在你的心里。这几句诗的阅读不该分片承包,否则,你选择了“无边落木”我就不能“萧萧下”,你选择了“不尽长江”我就无法“滚滚来”,“风急天高”是你的,那“飞回”的鸟就不为我展翅。倘若让学生通读这几句,在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他们再去赏析比较,效果一定会比这样分片承包的阅读更好。我们完全有时间去从容地读这四句,它们挨得那么近,又隔着那么远。杜甫的笔下有着无穷的复杂的情绪,诗歌肢解了,情感就不成系统了。你能把九月单纯分解成一片薄云、一缕阳光、一脉秋风?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诵读,让全班读这四句写景诗句,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反复地读,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读贯穿始终,为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
此时陈铭的课堂是这样的一种情景:一学生站起来说了其中某句,或长江或秋风,然后陈铭就会接过去说出很多很多的解析。他总有说不完的锦绣,总有解析不尽的高深,恨不得杜甫登高时的这种复杂心思都能在这一刻涌起。如果能在学生说完后,评价一下,读读,再让其他同学跟着议议,课堂就有了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课堂没有诵读,没有争执,没有不同的声音,没有各执其言的交锋,教学就成一株缓慢的安静的很不情愿错意延伸的青藤。
“你别那么快,你先读。”陈铭这样叮嘱学生。应该说,他是注意到这点。但他忘记了,诗歌是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的,只有教师的情感和课堂和学生都相融,诗歌才是我们共同的感动。你先读。怎么读?读出怎么样的节奏?怎么样的韵味?能不能我们一起读?我很想听到小陈带着全班同学忘我的去读读,古诗词情感的感悟,是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上的。慢点,欣赏啊。小陈的语言,速度极快,脱口而出的语句都表明了他对这首诗歌的熟悉和挖掘。他很认真,他很喜欢教学,也很享受课堂上的感觉。这是一个对课堂很有热爱心的年轻教师,但除了热爱,我们还要理解、尊重课堂。
“万里悲秋常作客”,整整十一年,数年的漂泊,我在陈老师的眼里看到那踽踽独行的杜甫,草堂前的落寞,花径旁的凄凉,我一次又一次在心里读起。这样的感受真好,遗憾的是太少了。
我很希望陈老师放慢一点,慢成一首律诗,慢成两鬓霜雪。多让学生品味,多让学生诵读,多让学生咀嚼想象,让感受成为学生自己内心的喷涌。别让学生和杜甫隔着无边落木,别让阅读与感悟隔着漫漫长江。走完这悲秋万里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脚步,感受这多病百年的,必须是学生自己的内心。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这只舟,帮助学生读过这滚滚来的长江水,借助课堂教学这朵云,让学生的视线吸纳这无边落木,吟诵中体味音韵之美,歌吟中唱出意境之味,品赏中感受精妙之处,探究中走进诗人灵魂,
“杜甫表达感情与李白有什么不同?”这是陈铭这堂课上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唯一的一个有探究意识的问题。这个问题恰当与否姑且不论,我疑惑的是,为什么这首诗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直没有出现过有质感的探究题,整堂课所有的推动都是诸如“什么感觉”这样的没有深度没有指向的松散的问问答答。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鉴赏诗歌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文本,找准古诗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课堂教学一定要有问题意识,那是你备课的智慧,是你思考的全部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