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告”,做足文章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思考 肖培东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们的课堂 |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作为一位锐意改革的新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师:这篇演讲辞中哪一句话点明了本次就职演说的主要内容?
生: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师: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里蔡元培先生要告诸君哪三事?
生: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就能如此快速地找到这些句子呢?
生:因为这些句子都是文章的段首,非常醒目。
师:演讲的时候听众是没有纸质文章的,怎么才能让听众瞬时捕捉到这些核心句呢?
生:演讲时通过明显的停顿和重音强调。(试读)
师:对,这就是演讲辞的一个特点。(板书:告——思路清晰
这个开场,通过找中心句和关键句,让学生理解了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体会到演说辞中心突出、结构分明的特点。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在这方面是个典型的范本。它的结构非常明晰: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计划,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尤其重要的是,课堂上能把这些理解和体会化成真实的演讲诵读,学生能借助语速、语气等的调整变化来表现演讲结构的特点,这就是在实实在在实践演讲类文本的教与学了。
师: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一句中的“更”字怎么理解?
生:是表强调的。
师:作为北大校长,蔡先生为什么要强调告这三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告。
学生齐读后回答。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北大的校风也非常糟糕,败德毁行,触目皆是。
生:社会沦丧,北大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道德沦丧的洪流中。
师:请从演讲辞中找出写当时社会和北大的现状的句子,并试着读出蔡先生说这番话时的感情。(板书:告——有针对性
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要与现实紧密结合,演讲所提出的问题更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针对普遍存在于北大学子不求学业进步、但求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和势利作风,蔡先生指出大学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而不“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宗旨、德行、敬师,这是蔡元培先生三告内容。这三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蔡元培以社会观察家的犀利眼光,深刻地透析着中国社会和当时北大的弊病,“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由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腐朽守旧,了无生气。这个板块的教学就是针对演讲的针对性强这一主要特点展开,通过对文字中的北大现状的捕捉,让学生切实理解“三告”直面沉疴针对性强这一主要特点,从而感受蔡元培先生严厉务实的改革家姿态。
师: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如何理解“长斯校”的“长”字?
生:名词活用做动词,是“做校长”的意思。
师:没说“在这里担任校长”,而古典成“长斯校”三字,再联系全文看,这篇演讲辞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是一片文言文演讲辞,有许多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师:我们再读读这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体味一下这种语言形式的现场感受。(学生读)
生:我觉得这种文言文的演讲更有一种文化气息。
生:觉得蔡元培先生很儒雅,很有风度。
师: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对当时北大的学子来说,很容易听懂。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所以我们要读出蔡元培先生从容不迫、儒雅博学的气度。这一告,告出了古朴典雅,浅显易懂。(板书:告——古朴典雅,浅显易懂)
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夹杂的特点。如本文,一方面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读起来言简意赅;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的特点,明快易懂,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单从“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句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这篇演讲辞的语言特色。再结合文本中其他句子,如“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如“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等句,反复诵读,自可明白本文语言亦文亦白及融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于一体的特色,并使得蔡元培先生的学者气质逐步清晰化。
师:再读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句。这个“请”字怎么理解?
生:表敬副词。应该是表示礼貌,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
生:表示对学生的尊敬,拉近感情。
师: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也是演讲气势动力的源泉。演讲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交流。“请”字的闪烁,使得三告发自内心,充满尊重,绝无居高之气势,让在场学生容易接受。再来读读第一段,看看哪些语句哪些字眼也同样充满诚挚的情感。
生:“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必闻知,渊源很深,关系很好。
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狠狠地夸了学生,然后再严肃地指出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良习气,这样学生更能听得进。
师:所以,演讲之告要告得情感真挚,语重心长。一起读读这些句子,体味其中的感情。(板书:告——情感真挚,语重心长)
美国小说家维拉凯瑟曾说:“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演说家都应当是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十分有效。”成功的演讲离不开“情”,演讲,要以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个“请”字我们已能感受这次演说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技巧。蔡元培的语言有感情上的向心力,心理上的亲和力。这篇演说很注重与学生拉近距离,全场演讲中他都是以师者和长者的身份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开篇蔡元培就回顾了与北京大学的渊源:“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如此亲切的演说,可以消除学生对新校长的心理上的芥蒂。同时“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一个“必”字,给在场的北大学子很饱满鲜明的肯定与赞扬,语言真诚亲切,在心灵上走近了学生,更便于学生接受他的理论主张。爱之深,责之亦切。褒扬处不吝激情,批评时同样真切深刻。“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一个“苟”字,饱含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痛心中有希望,愤怒中含激励,有痛心的指陈,有激越的阐发,也有设身处地的忠告,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很有感染力。演说中教学时从“请”字出发,走向更多闪烁真情充满慰勉饱含诚挚的其他文字,就能紧扣演讲文体特征,强调本次演讲的语言智慧。
师: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蔡元培先生还用了怎样的手法让三告重重地落进北大学子的心里?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一告。
生:用了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
生:还举了当时的社会的现实例子。
师:是的,作者“三告”时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语言恳切,事例详实,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逻辑性。我们着重学习论证时的正反对比手法的运用。(板书:告——正反对比,有逻辑性)
演讲自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但更要冷静地分析既晓之以理,这样才有鼓动性,又有说服力。如果说感情是演讲的神经,那么哲理就是演讲的灵魂。激情更兼理性,这也是蔡元培的北大就职演讲严谨透彻之所在。在提出“抱定宗旨”的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先从正面分析了做学问是大学的性质,后从反面论证了“学而优则仕”的弊端或误己误人,或危害国家,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所以,教学一篇优秀的演讲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它是如何做到使听众“乐意听”,“听得懂”,更要让学生理解它在传达观点时是如何注重逻辑上的严密性,使听众能够“心悦诚服”。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在于此。
师: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近一个世纪前,北大响彻着蔡元培先生“三告”之声,这三告(还有两个计划),告出一位怎样的蔡元培?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后,老师用“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做归纳。
师: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让我们铭记这近一个世纪前的声音,读好蔡先生之告。
全班演讲诵读第一段至下课。
从演讲走向演讲者,从文字走向精神,不仅演讲稿的内容与特点能得以理解,而且蔡元培先生的风采与人格魅力能深刻感受到,文章内涵及思想文化意义尽在其中。至此,围绕“三告”,做足文章,整个课堂在教师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和深度剖析中完成,充分抓住实用文的本体特点,从环节设置到炼字炼句再到信息提取,巧妙实现《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教学目标,实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