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愁》余光中课堂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3.7-8合期

(2013-07-24 18:43: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们的阅读
《乡愁》余光中课堂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3.7-8合期


读出“乡愁”真境界

          江苏苏州立达中学  蒋祖霞

教学《乡愁》这样的经典,我以为,重要的还是一个“读”字。

“今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代表诗作《乡愁》,相信经过一番朗读,这首诗歌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的感受。谁先来起个头?”

一男生自告奋勇:“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然后学生点评,觉得读得太过响亮,与全诗低沉哀婉的情感不协调。于是我适时插入《乡愁》的简单背景,然后请刚才那位男生再来一遍。

我小结:“很不错,朗读不在声高,在乎一‘情’字,有‘情’就有一切。当然情的处理也很重要,我们看这首诗,诗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也要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才有冲击力和感染力。下面再请一女生给大家读读。”

一女生很有感情地读。学生点评,“我觉得读得很好,特别是‘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一节,她用颤音处理,我们似乎能听到诗人撕裂心肺的声音。”

“读得好,点评得更好。好的诗歌都是长在心灵的伤口上的,《乡愁》无疑就是这样的好作品,所以,好的朗读可以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同样也可以把作品的疼痛感体现出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变成了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感谢你们带来的精彩朗读和点评。”

教室里一片掌声。然后是我的朗读。

学生曹翊点评:“可能因为年龄和时代的原因,我们读《乡愁》就显得不够成熟,不够火候,读不出《乡愁》特有的那种沧桑和期盼,所以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读起来还是很有韵味。对诗人乡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老师处理得贴切而美,一句‘母亲呐(na)’,我们似乎能听到海外游子的呼唤。‘而现在’的两次反复,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疼痛,有‘载不动许多愁’的感觉。”

我说:“既然大家觉得这样处理感觉很好,那我们就这样一起来读一读,找找这种感觉。”

水到渠成,效果不错。

这时,有学生要求让他们四人组合来读。一小女生读第一节,一小男生读第二节,一较成熟男生读第三节,最伟岸的一男生读第四节,最后再齐读第四节。音色由清甜到青涩再到沧桑,感情逐步深入,最后痛苦和期盼似决堤而出,一下子击中教室里每一个人的内心。

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苍白。

我总结:“《乡愁》选用了四个最平常的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串起了对故乡所有的思恋,牵动了游子的心。20081215日,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两岸大三通时代正式来临。于是有人说,《乡愁》诗还可以再续写一节,请仿写。”

等学生写好之后,我出示余光中自己的续写,进行比较。余光中的续写是:“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大桥,/你来这头,/我去那头。”大家发现,我们的“轮船”“飞机”等续写,虽然也能体现你我的交流之便捷,但这类意象太过现代,和“邮票”等给人的漂泊感孤寂感不一致,诗人用“桥梁”意象就很有别离的味道,而且“桥梁”又能和前面隔离的“海峡”相呼应,空间上又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我们与诗人比还是差一截。于是佩服,于是再加上第五节齐读。

“《乡愁》这首诗,诗人写作用了20多分钟,但酝酿却用了20多年。这首浸透了诗人无限家国情怀的作品,如果诗人自己朗读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诗人自己的朗诵。”

播放录音,学生和我一起谈感受。

“原本以为应该是悲怆的,现在听来却是淡淡的、平静的。

“诗人似乎在讲述别人的乡愁,读得还没有我们有情感。总之,与我想像的距离比较远。”

“可是仔细想一想,似乎也应该这样,虽轻犹重,似淡还浓,海外游子思念情感之绵长之厚重,已经不需要用强烈的外包装来表现了,摒弃了华丽的外表,却独具撼动人心的力量,也许这恰恰是愁绪表达的最高境界吧。”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再次朗读,低沉、缓慢、忧伤,没有刻意和做作,却别有风景。

 

 

在想象中感受文字的温度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  方睿

我相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写诗如此,读诗也如此。读过《乡愁》后,我问:“同学们,在读这首《乡愁》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浮现相应的画面?”

“一个身着布制背带裤的小男孩小心翼翼地将邮票贴在信封上,之后,抽出刚写好已经装进去的信纸,打开了又看。”高个子男孩这样回答。

“诗人坐在木船上,船飘向远方,而另一个地方,美丽的新娘在翘首远望,等待着归来的他……”女孩子多少带着点羞涩。

一个男生很快站了起来:“不是木船,是大轮船,要有船票的。我想象有一艘银灰色的大轮船摇摇晃晃地在大海上行驶,红日东升,海面金光闪闪,白色的海鸥在飞翔。作者西装笔挺,站在船边眺望远方,手里的船票已经捏得皱皱巴巴了。”

思绪很快被牵进了情境中。孩子们继续着他们的想象力。

 “我能想象在一片寂静的墓园中,嗯,一个中年男子嗯神情凝重地跪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坟墓前,夕阳的余晖把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我能想象的是在一座山上,有一堆孤零零的的野坟,长满了杂草,似乎从来没人祭奠,周围有几棵树,树叶在秋风的肆虐下片片飘落。诗人伫立在坟前,脸上挂着的泪珠渐渐地被风吹干。”

……

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也果然对第三节诗更有感触,亲人间的生死别离更能打动他们。并且,我欣喜地发现,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脑海,看来,我们民族的很多文化元素渐渐融入他们的血液。

“说得真好。那么在读这节诗时,哪个词最打动你?”我追问刚才发言的同学,又把目光投向全班。

“是‘坟墓’,它让我有一种凄凉之感。”

“‘矮矮’最打动我。因为它写出了坟墓很小,可就是这很小的坟墓,永远地隔绝了诗人和母亲。”

“是‘里头’和‘外头’。在前面的诗里,虽然作者和母亲、新娘隔得很远,但可以通信,可以见面。而这时,母亲的坟墓就在跟前,他们却再也无法见面了。”

看着孩子们满脸的认真,我点了点头:“说得真好,‘里头’和‘外头’不是空间上的距离,却成为了母子间的生死之隔。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节诗,读出‘坟墓’的凄凉、‘矮矮’的低小,读出‘里头’‘外头’蕴含的生死之恸。”

“后来啊/乡愁是……”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我发现,他们把“矮矮”读得轻而缓,并且不约而同地用降调来读“里头”, 文字的哀婉而凄美就跳跃在孩子们的音调中。

“读这首诗时,你脑子里还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我又回到先前的问题上,我相信,孩子的心灵世界是诗歌的。

一个同学站起来:“我能想象一位头发白得像雪一样的老人站在海边一块大岩石上,向着海的对面望去,老人宛如雕像一般,一动不动。久久,海上的烟雾越来越淡,老人眼中的水雾却越来越多。”

“海的对面有什么?”

“作者的故乡。”

“这样的画面,用什么词来形容恰当?”我追问。

“深沉。”

“我觉得是‘无奈’,因为不可逾越的海峡让年老的作者思念无所依托。”

“诗中海峡是‘浅浅的’呀,你怎么说是‘不可逾越’的呢?”我故意问。

……

“老师,我看过关于这首诗写作的一个介绍,作者年轻时去到台湾,由于政治的原因,一直没有能回到大陆,他非常思念故乡。”联系背景回答,我很欣慰,他总是很关注课文的作家及创作的相关情况。

“是的,无奈!邮票已寄不去对母亲的思念了,船票也载不动对妻子的牵挂了,骨肉分离,生死相隔,一脉相传的同胞,被一湾海峡隔开了。可叹的是,这湾海峡只是‘浅浅的’! 可悲的是,这样无奈的愁绪,何止作者余光中一人有!岁月已逝,乡愁何日能解?”我有点激动了。

如果没有作者的情,那么文字只是符号;有了读者的共鸣,文字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在想象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正渐近渐深地感受着文字的温度;在想象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正沿着作者的心路,去探寻那悠远的文化之根……

 

 

“而”字联结家国梦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  胡明坤

 

余光中的《乡愁》前三节的第一句话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都只表示时间。第四节的第一句话却不一样,在表示时间的“现在”一词前面加了一个“而”字,成了“而现在”。这个“而”字里另有怎样的深意?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学生读诗,思考。

生:是说“但是”的意思,“而”字起到了转折作用。

生:不对,这里应该没有转折意味。“而”起到递进作用,因为这里有更大更浓的乡愁。“家国情怀”比“个人乡愁”更博大更深沉。

生:“而”是诗人抒发乡愁情感的凝结点,有总结升华的作用。

生:我认为诗人另有深意。诗人的乡愁故事在诗的第三节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可是第四节诗人笔锋一扬,写了另一种更有分量的乡愁——家国情怀。“而”字联结了个人乡愁和家国情怀。

好一个“‘而’字联结家国梦”,我暗暗称赞,却不急于总结,只是要求大家重重地读读“而现在”三字。

生:我觉得 “而”字很重实,有强调感。

生:“而”是卷舌音,读时,可以适当拖长声音,就像说书艺人醒木一拍,以此吸引听众的注意。

生:“而”是零声母,与“啊、哦”的发音相似,“啊、哦”都是适合抒发强烈感情的语气词。

生:是啊,“而”适合抒情,抒发家国情怀,读起来具有音韵美。

角度越来越多了,很多都是我所不能想到的。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节,体会“而”的抒情作用。

师:余光中虽然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一个小小的“而”字,有没有映射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与魅力呢?请同学们讨论讨论。

生:老师,我有一个发现,“而”与“之乎者也”一样都是文言文常用词,具有文言意味,巧妙勾连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生:“而”字所代表的古汉语,不就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根吗?

同学们品读得很细腻。“而”字不是闲来之笔,它起到了总结升华的作用,带有抒情意味,巧妙勾连了“家国情怀”,读起来具有音韵美。好一个意蕴丰富的“而”啊!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而’字换成‘可’,可以吗?”

生:不行,这首诗从头至尾都是围绕乡愁描述的,“可”表示转折,这首诗在内容上没有一点转折意味,有的只是内容情感上的逐层推进。“而”字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诗人的“个人梦”和“中国梦”。

“那可不可以换成‘惜’呢?余光中说过,在台湾,我的研究生宿舍窗外就是台湾海峡,落日就在我的面前,落日的方向就是大陆的方向,我每天黄昏可以看看落日,想象对岸……作者有着渴望祖国统一的中国梦,可是现在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用‘惜’字表达,感情岂不是更为强烈?”我顺势而问。

生:我觉得用“惜”字不合适,“惜”字带有“可惜”意味,“惜现在”这个短语不能传达出中国人的自信精神。

师:说的很有见地。其实,诗中有个词可以证明用“惜”字不太合适,大家找一找。

生:应该是“浅浅的”。

师:为什么是这个词?

生:按常理来说,台湾海峡应该是“深深的”,作者却用了一个相反的词语“浅浅的”来形容,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自信——台湾终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怀抱的!所以,用“惜”字和最后一节的感情基调不协调。用“而”这个字既凝练又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那种举重若轻、大气自信的气质。

望着所有思考的眼睛,我做了这样的总结:“能抓住关键词去倾听去触摸,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诗歌前三节看似平静诉说,实则内心暗波涌动,特别是第三节所描述的与母亲阴阳相隔的情景,使很多读者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共鸣,沉浸在生死离别的伤感之中,这都是在为最后一节蓄势。通过一个‘而’字,作者的满腔情感喷涌而出。这个字看似不起眼,却把母子情、夫妻情、民族情巧妙自然地合在一起,将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诗歌‘起承转合’中‘合’的艺术。一个小小的‘而’字,巧妙地联结起了家国梦。”

 

无法替代的“这头”与“那头”

安徽淮南市实验中学  姚瑶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除了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及与之对应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外,还不应该忽略两个词:“这头”与“那头”。

(一)“这头”和“那头”是指什么?

师:第一节“这头”与“那头”哪个是指家乡?哪个是指外地?

生:“这头”指家乡,“那头”指外地。因为词典上“那”是“指较远的处所”,“这”是指“此,指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事、物、地或想法”。家乡近,应是“这头”,外地远,应是“那头”。

师:请你再仔细看看题目。

生:哦,“乡愁”是指我远离了家乡,思念家乡,是从我所处的位置来写的。“这头”是指外地,“那头”才是家乡。不过,把我和母亲换过来好像就行了。

师:那你们换过来试着读读,然后说出感受。

  生:不行,“我在那头,母亲在这头”好别扭,都习惯先说“这”,再说“那”。

生:“母亲在这头,我在那头”,也不行,因为第一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应该强调母亲,把她放在后面。

    生:通过邮票的意象,我们知道寄信那么漫长,“家书抵万金”,想得到母亲的消息是那么困难,她在遥远的“那头”,我多么想念她。

生:我想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改成“这里”“那里”或“这边”“那边”行吗?

生:不行,“这里”“那里”或“这边”“那边”就像在同一个地区一样。体现不出距离的遥远。

生:“头”指的是端点,强调了两个人天涯海角,想见也见不到。

师:两个简单的词,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思念。

生:无奈。

生:痛苦。

(三)为什么是“新娘在那头”而不是“妻子在那头”?

生:说明作者刚结婚不久就离开家乡。

生:作者心中还是她结婚时的样子,多短的时间啊,多深刻的印象啊。

  生:我还觉得,他们像牛郎织女,被河隔开,见面很不容易。只能靠“窄窄的船票”。

生:一想到新娘,就觉得新郎新娘应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两个不能分开,而只剩“新娘在那头”好像挺悲惨的。

生:用“新娘”这样美好的事物,衬托诗人远离亲人的无奈与悲伤,更显凄凉。

师:非常好,大家的语感很强,再想想,新娘给人什么感觉?作者两次乡愁的承载人是谁?

生:新娘子一般都年轻漂亮,相比之下,母亲就渐渐苍老。

生:下文又写了母亲,也算是做铺垫吧。

(四)第三节中“里头”“外头”也改成“这头”“那头”不就全诗统一了吗?

生:不行,如果改成“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坟墓对应的就是我,好像我死了一样,与实际不符。

生:除了与实际不符外,这头、那头,里头、外头,感觉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生:我好像看见,作者就站在妈妈的墓前,虽然很近,就在眼前,却永远见不到了。他们已经不在相同时空了。

生:对,“这头、那头”,虽然离得很远,却在同一个空间里,还是可以通过努力见到的。而“里头、外头”虽然可以很近,却是异度空间,异面永远不能相交了。

生:我和母亲就像一栋房子,我在门外,母亲在屋里,虽然只隔一道门,我却永远没有那把打开门的钥匙。

生:我觉得再加上“矮矮的”就更加显示了就在眼前,更容易跨越,可是却可望而不可及,这种咫尺天涯的无奈要更加痛苦。

 生: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没有能力回来看望母亲;长大了,却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无暇思念母亲;可是,等我回来了,却只能面对着母亲那一方矮矮的坟墓了……

 生:难怪这节用了“后来啊”,其它节都没有用语气词,一个“啊”字,饱含着痛苦,无奈,愧疚,凄凉等许多情感。

生:我想到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师:看来,在这首诗中,“这头”与“那头”真是无法替代的两个词。

 

丰富意象 品味诗情

   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叶映峰

201210月,余光中先生来江南大学讲学,江大策划了 “海峡两岸《乡愁》情”的活动,我荣幸地被邀请在余光中先生面前执教他的《乡愁》诗。以下选择三个教学片断,并附余光中先生关于这堂课的评价。

镜头一:

师:现在有一个任务,我要朗诵第一诗节,需要配一些画面。如果请你来当导演,你会选择哪些画面呢?

师范读第一节,生思考。

生:我会这样设计,诗人在慢慢地贴邮票,贴好后,遥望着远方,这远方可以是诗人的出生地,也可以是母亲现在生活的地方。

生:我是这么想的,诗人在宿舍里,月光洒在窗前,桌上开着一盏小白炽灯,诗人坐在书桌前写信,旁边放着一枚邮票。镜头转换,母亲在家里倚窗思念儿子的画面。这一切画面很唯美。

生:我设计诗人在读书,读到一些关于故乡啊,关于母亲的文章,这引起了他对远方母亲的思念,于是他放下书,陷入了回忆……

师:你很好地补充了“邮票”的源头。那就是思念家乡,思念母亲,又无法回到母亲身边,只能鸿雁传书,“小小的邮票”承载的是对母亲的眷恋。

镜头二:

师: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又隐含着什么呢?

生:母亲去世了。

生:我到母亲的坟前祭奠。

师:你的想象合乎我们生活常理,坟头祭奠是我们怀念先人的常见行动。

生:诗人会对着母亲的照片,在心里诉说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

生:我还是想说诗人到坟前祭奠。余光中先生大多时候与母亲分别,在外漂泊,而母亲也一次次目送儿子的背影远去,所以后来与母亲阴阳两隔的时候,诗人的悲痛是不言而喻的。如今,也只能经常到母亲的坟前说说只有自己的心能听见的话。

生:我也想说一说我的故事。因为我也有很深切的感受。我有一次……其实,“坟墓”意味着思念已经没有办法成为现实了。

师:这位同学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引起人的共鸣,唤起我们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情感。可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深深触动了这位同学。你是真正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这份乡愁。“矮矮的坟墓”是无法传递又无法割舍的思念啊。请你将这一节朗读一下……

镜头三:

师: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看,全诗除了思念亲人,你估计还思念什么?
生:思念大陆,思念祖国。
生:想他的出生地,对江南一带特别怀念吧。
生:想他求学过的地方。
生:想他的一些同学、好朋友吧,想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师:总之,诗人当年足迹所至,都是如今思念的地方。可能是家乡独特的风物,也可能是儿时的好伙伴。总而言之,太想那个叫大陆的地方了。把这份思念,我们一起来表达一下。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思念是有了,感觉还是少了些味道。这一节中是不是只有思念的情感呢?刚才我说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中的情感。其实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也很重要。“浅浅”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PPT: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为80米,最深水域1400米,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级大型船舶,许多国家的船只长期航行在这条航道上。

1949年台湾和大陆失去联系,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本诗写于1972年 。

生:“浅浅”中有一种惆怅的情感。因为海峡真的不是浅浅的,但是它却阻隔了余爷爷回到大陆。

生:“浅浅”中还有无奈的感情吧,诗人想回却回不去。

师:讲得非常好。台湾海峡一点也不浅,诗人却要说它是“浅浅的”,“浅浅的”暗示海峡不应该阻隔两岸的交往,是完全可以挽起裤脚管就趟过去。但是有一段时间,大陆与台湾真的就被这浅浅的海峡完全阻隔了,连书信往来都不可能,更不要说亲人团聚了。“浅浅”中隐含的是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余光中点评:刚才在台下听老师上课,老师准备得很充分,出示了一些我的生活资料,很好地帮同学们理解诗的意思。同学们的回答也很好。读诗可以融进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理解。只要合理,不同的理解都是对的。“诗无达诂”就是一首诗没有最后的权威的排它的解释。因此诗的好处就是每个人在读的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想象解释诗歌。老师让同学们抓住意象,一节一节的让同学们理解诗的意思,朗读诗歌,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想到了少年、青年时的生活,我想回乡,却遇到挫折的心情。我的这种心情,刚才你们的老师解释得很好,同学们理解得也很好。
《乡愁》余光中课堂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3.7-8合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