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们的语文
我们的语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589
  • 关注人气:32,3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来主义”下的语文课堂——《拿来主义》教学镜头点评  肖培东

(2013-06-12 16:50: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们的声音

《拿来主义》一文的精髓,尽在“拿来”二字。《拿来主义》一课的精彩,也因“拿来”而生。无论是对语言的涵泳品析,还是对文章的脉络梳理,无论是探讨学生疑问,还是拈来课外材料,本期镜头,满纸都是“拿来主义”。

拿来,不是掠过。嬉笑怒骂,皆成文采,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是此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说:“请在文字里慢慢走。”不同于一些教师教到哪段品析哪段的做法,崔志钢老师专门为语言体悟捆绑了一段很充分的时光,并创造性地用“鲁迅体”来归纳。其实,诸如“捧”“挂”等重点研讨的动词也多在你我的备课思考里,但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态度才使得“鲁迅体”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田,“几位”“几张”“一路”等不易觉察的词才会印入学生视线。细读深思,动作演绎,换词比较,让学生充分感悟,沉浸在杂文语言的情境中,这不只为《拿来主义》,更是为“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夏丏尊)。把“昏蛋”“废物”改成“没有思想的人”“无用的人”,从称呼词入手涵泳,启发学生去探幽发微,这又是崔老师慧眼挖掘妙手拿来的精彩之作。若能强化诵读,教学会更加丰实。毕伟玉老师在镜头里夸学生“眼光独到”,其实,眼光独到的还有他自己。比之于比喻论证的巧用等,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容易被忽略或教之过薄。其实这篇杂文的结构特点很有嚼头,鲁迅先生缜密的逻辑思维、高超的表达技巧甚至文化巨人的风度与情怀尽在其中。如何引导学生梳理杂文的结构和思路,明白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毕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往往浑然一体,弥合无间,而镜头妙就妙在抓住了弥合间的两个小小的“但”字来解说文思,简明、清晰地展现文章固有的内在逻辑结构、层次、思路和内容要点,而不是切断文脉和语意链条作支离破碎的分析。“但”字虽小足见教师心思,精彩不是华丽的掠过,浮光掠影绝非品味语言的姿态,只有引导学生用心咀嚼品味,吸收消化,练习运用,文本的语言精髓才能真正为我拿来。

拿来,是为激活。“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哈佛大学的名言录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一句表达是否有误?课堂上,学生质疑的目光直逼文本,也朝向教师。很可能多数教师都没理会到“连……也……”这样一个平常句式里所含的深刻与厚实,包括陈海光老师,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陈老师那一刻的思维短路。课堂教学的动态性、生成性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准备,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穷尽课堂上所要发生、将要发生的一切。陈老师贵在没有对学生的质疑“发生恐怖”,而是用积极的态度把学生这一极有价值的疑问拿来进课堂,老师也是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和学生一起探索文本的这一含糊处,这又便掀起一个意想不到的教学高潮。个性化的思考竞相绽放,真真实实地激活了课堂。杜威认为,处理意料不到的偶然事件和问题的能力,依靠教师对所教学科具有新鲜和充分的兴趣和知识。这里面我想还要添进教师对学生思维和言论的尊重。当然,对待学生生成性资源不可照单全收,教师还得取其精华,顺势引导,才能引领学生真正成长为清醒的青年。

拿来,更为丰富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是反映教师的一般修养和教育素养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多少智力财富,他的见识和他的博学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越加宽泛。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灌输和传授,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择优筛劣拿来多元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走向鲜活、丰盈与深刻。苟晓东老师,以“我国稀土资源的慷慨外卖”引发的讨论导入教学,以“外国人士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带来的深思收尾,一正一反,用鲜活的时代材料来解读鲁迅的思想,打破了学生与文章的隔膜,让人耳目一新。周武忠老师在课尾出示了鲁迅先生创作实践的四则材料,通过内化吸收,以先生之行印证先生之知,最终让学生感悟到鲁迅先生知行合一的高境界。我们可以注意到,两位老师对新材料的使用绝不是孤立分裂的,但和《拿来主义》一文的契合还可以更紧更实些,交互参证至融会贯通。拿来之后,是领悟,是拓深,最后带来的是学生语文视野的扩大,而文本中的精神内涵,也将化育成一道崭新的文化的目光,带领学生更理性地去审视这纷繁的世界。

所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精彩的语文课堂里同样流淌着先生的智慧。运用脑髓,教师要深入文本,精研教材;放出眼光,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大语文视野;自己来拿,教师要及时捕捉,主动生成,别让精彩溜走。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拿来主义”下的语文课堂,当会有更多的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