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你是什么? 肖培东
标签:
语文教育肖培东杂谈 |
分类: 我们的声音 |
很害怕,为了高考把语文课化为专题复习课,茫茫题海的遨游换来了分数也换来文化的贫瘠;很不忍,把李白和苏轼的月下吟哦分解成模式化的解题步骤,诗歌更应是自由的思想的艺术;很无奈,没有吟咏诵读的课堂竟然也生产出语文高分的学生,没有涵泳与品味,又怎能建构学生的文化人格?
于是,多少情美意深的中华美文,变成了精确定量的分值,变成了ABCD的冷漠选项。于是,语文课堂上,文学的感情世界渐行渐远,严谨的文化思辩和深刻的生命探询也如风云飘散……没有“思接千载”,更谈不上“视通万里”,语文能力的高低变成了选择题的感觉较量,高考作文更成了历史的再现与名人的附体。当文化的贫血症接踵而至时,语文语文课就成了仄仄角落里的嘲笑者。
语文里有什么?生活和人生。“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孔庆东),那么,语文课又应该是怎样的?站在厚实的文本中,我肆意地勾勒着,我思想的线条触向空旷与悠远。
可以是一首歌,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或者是周杰伦的《发如雪》。抒情的旋律,剔透的歌词,“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解释开来就是文学中意象之美,“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申发开去便是语言中修辞之妙。
可以是一件艺术品,梵高的《向日葵》,在泼泻的黄色中窥见的是一种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动态与自我愿望,然后你知道了什么是选材什么是象征;或者那尊断臂的维纳斯,在唯美的凝视中触摸文学中的空白艺术。
可以抽象为历史的碎片,可以整合成时间的布局;可以是高山的倾诉,可以是依水的沉思;可以咀嚼清晨的霞光,可以感慨黑夜的星星;可以是社会热点的争论,可以是时代风云的浓缩;可以是易中天的讲坛或者刘翔的栏杆,可以是上海的外滩或者北京的奥运畅想;可以是祖母的白发真情,可以是村口的老树枝桠……
“碧波深处有珍奇”,读着钱梦龙老师给我的教学建议,我努力设计着这样一种语文课堂——大气,简洁,清晰,深刻.有细节之实,有灵动之美,看似简单,实在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我就在这样的感召下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