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及教学感受

(2011-03-28 21:16: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们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3、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质疑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课前训练

学生做2010年浙江省高考卷文言文阅读《胡叟传》翻译部分

由学生做的2010年浙江省高考卷翻译错误与参考答案对照导入: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学生1:于是到长安看到风化,隐姓埋名,怕被人知道。

学生2:就进入长安看风景,隐瞒名字来行事,不敢看见熟人。

学生评析:

评析1:主语省略;“名行”的“行”未译,但该译句大意基本正确

评析2:该生答题过于随意,主语省略“名行”与“见知”两个知识点基本没有翻译,“惧人见知”的被动意也没有译出。

师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被别人看见并认出。

评分标准:译出大意得1分,译出“名行”1分,“见知”译出被动1分,“见”表示被动我们可以联系《渔父》里“是以见放”这个句子。上完课才知道这句在这里并不妥当,“是以见放”是“见”表示被动,而“见知”是语义上的被动,译为“被看见”。

由此我们知道文言文翻译考查——省略句、被动句、实词,所以在翻译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将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板书:省略、被动、实词;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学生1:我因为道德而请罪,怎么会为了钱财呢?

学生2:能不能以你的高尚品德而网开一面呢,难道你真的就为了这么一点小财富吗?

学生评析:

评析1:“德请”的“请”翻译有误,应为“请命”,“请命”是为别人之事向当事者祈求,而“请罪”是为自己的过失向当事者请求宽恕。“财何为也”句式宾语前置句,应该是“财为何也”。句子中两个“为”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都把他定位为了“介词”其实前一个是介词“为了”,后一个是动词“做”。

评析2:此答案完全不靠谱,该考生根本不管原文上下文的意思,乱答一通。

师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评分标准:译对大意1分,“德请”1分。“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1分。

由此我们知道文言文翻译还考查——倒装句,虚词,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对其语序进行调整(板书:倒装、虚词;调)

师:由2010年的高考卷我们知道文言文翻译的考点有这些,现在我们来尝试做以下练习,看看翻译的时候是不是注意这些就够了。

练练,翻译划线的句子

    有人从陈策买罗绮者,而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先见君帑①有之,今何靳②?”策曰:“然,罗绮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女哉!”

①帑:tǎng库房   ②靳:jìn不肯给予,吝啬

学生板演答案:

学生1:有个想从陈策那里买丝织品的人,但是陈策不卖给他们。

学生2:听说你想把这些东西给女儿,怎么可以使你女儿生病呢?

师生一起评析:

明确:学生1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注意了“有人从陈策买罗绮者”是定语后置句,在翻译的时候已经将其还原,这一点做的很好。在后面,学生1虽然把有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即(卖给他),但是把原句“不与罗绮”给丢了。

    学生2能够将“闻公欲以”后将“以”后面的成分补出,这一点做的很好,但是实词“假女”翻译有误,应该译为“陪嫁给女儿”,“可以”在这里是古今异义,“可以用”也没有翻译出来,“女”是通假字通“汝”,实词“病”这里活用为祸害,翻译都出现错误了。整个句子“安可以此物病女哉!”是表示感叹语气,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变成了疑问语气,这也是有误的。

师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

1、有一个想到陈策那里买丝织品的人,但是陈策不把罗绮(卖给他)。

2、听说你想要把(这些罗绮)陪嫁给女儿,怎么可以用这些东西祸害你呢!

评分标准:

1、定语后置句1分,“与”1分,句意通顺1分

2、“病”活用1分,“女”通假1分,句意通顺1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翻译的时候,我们注意的句式,倒装、省略等之外还不够,有时候还考察实词的古今异义、通假字、此类活用等。还有一些小的细节需要我们去注意,如句子的语气的把握。(板书:活用、古今异义、通假;语气)

归纳小结:通过我们的练习探究,我们知道了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什么?

①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②虚词

③实词(通假、古今异义、活用)

④语气

    通过我们刚才展示的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知道文言文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加,或减少。这就是我们平时在翻译的时候要遵循的什么原则——“信”的原则。

    除了这一点之外,在翻译的时候,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即——“达”原则。

    要做到这样三个原则,我们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要求我们字字落实。

 

二、翻译技巧

合作探究:通过答案与题目的对照,找寻翻译规律

(1)有人从陈策买罗绮者,而策不与罗绮。

参考答案:有一个想到陈策那里买丝织品的人,但是陈策不把罗绮(卖给他)。

(2)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女哉!”

参考答案:听说你想要把(这些罗绮)陪嫁给女儿,怎么可以用这些东西祸害你呢!

总结:

1、留:古今同义,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时间等)。如:“陈策”,前面的“长安”。

2、换:尽可能带上原字对换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不易误。

嫁——陪嫁     欲——想要

观——观察    名行——姓名和行踪    惧——害怕

3、删:有些无义的虚词(如“有人从陈策买罗绮者”的“者”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的时候可删除)

板书:留、换、删

4、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之”、介词“于”)

5、调: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要求通顺)

    总结:“留、换、补、调、删”5点就是针对翻译考查点而言的,其中极易忽略的是“补”“调”,即特殊句式要留意。所以答题时一定要保持清醒,一旦注意了,很可能让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三、课堂巩固

   (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第(1)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成“这”。这就要求我们翻译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考虑。“之谓也” 联系《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可知“其……之谓也”是固定句式,表示“大概说的是……吧?”

    第(2)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但是学生在翻译的时候通常译为“知道”,脱离语境,译为“知道”完全通顺,但是把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去理解,我们知道百姓们是“竭尽哀悼”这表明他们不是单纯的“知道”而是一定程度的认识,即翻译为“熟知”。

1、学生训练:巡视、讨论、交流。

   要求:逐字落实,直译。

2、学生上台板演(两生板演)

3、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学生评分点评

参考答案: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那一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评分标准:

1、“其”译为“大概”“差不多”“恐怕”之类表揣测的语气副词,给1分;“……之谓”宾语前置句式1分。译出大意1分

2、“及”1分;“尽”1分;译出大意(补出省略成分)1分。

    总结:翻译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平里的积累,只有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提高你答题的效率。高考文言文翻译不是单独叫你翻译句子,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所以翻译的最后环节是验,还原语境去验证。这样翻译才能准确。(板书:验)

四、挑战高考

【2010年广东卷】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选自《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学生上台板演(两生板演)

你指出这两句翻译的考查点,分别是“今天”的古今异义,“以授予”的“以”省略了宾语,这个地方;“河”古今异义,“鼓噪直”作“冲”的状语,所以要活用。

3、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师生分析

 

参考答案:

①现在上天把(居庸关∕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以错失机会啊?

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擂鼓呐喊(着)径直冲向敌人的阵列。

评分标准:

1、“今天”古今异义1分,“ 以”,介词1分,译出大意(补出省略成分)1分;

2、“麾,指挥”1分,“鼓噪”,名词活用动词,擂鼓呐喊1分;译出大意1分。

师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探究,相信同学们对文言文翻译有了一定的把握,最后老师送同学们8个字“字字落实,文从句顺”,这也是在文言文翻译时我们需要把握的。(板书: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五、布置作业

【2010年山东卷】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ù):贫穷。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以前年幼时遇到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像对待老师那样侍奉他。

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他们)信任。

3、在这种情况下权贵们争相责备申甫,又讥讽刘公、金公不了解人。

评分标准:

1、“故”活用1分,“ 师”活用1分,译出大意1分;

2、“数”1分,“ 干”1分,译出大意(含被动)1分;

3、“咎”1分,“ 知”1分,译出大意1分;

 

板书:                           文言文翻译

 

             一、查:实词(通假、古今异义、活用)虚词

                     句式(省略、被动、倒装)语气

             二、直译:留、换、补、调、删

             三、验

                  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

  

教学感受:

    上一堂公开课让我收获满满。虽说不是第一次上县级公开课,但还是有些惶恐。师父把任务交给我时,特别加了句“县级公开课,好好准备”。不轻不重的话语,让我忐忑不安:不安的是我感到责任重大,全县有那么多同行来听课,让我不敢掉以轻心。此次上课的主题是高三文言文复习,一听是复习课,我头就大了,暂且不论复习什么内容,浑浑噩噩上了一个多学期的高三复习课,对一堂公开课的复习我还真不知如何着手,一股沉重的压力萦绕心头。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确定了课题——《如何快速读懂传记文》。

    备课,好比是孕育生命,过程是无比艰难的。先把《考试说明》和2010年浙江省高考卷细细琢磨了几遍,终于在好几个夜晚的奋斗中,“逼出”了一个初步构想。

    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在十一中的第一次试课,以失败告终,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我上的乱七八糟,师父听得一团浆糊。真是糟糕透了,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竟是这样的惨剧?复习课,重在实效,一堂有效的复习课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而我却将课堂越发复杂了。经过师父的一番点拨,我重新确定了课题《文言文翻译复习》。

    再次试课,师父把师兄师姐们都请来了,较之前有些许进步了,没有技术上差错,至少也是像模像样的“复习课”。经过师父和师兄师姐的点评,我再次陷入沉思,重新对课堂思考了一番,尤其是课堂某些细节,老师要学会机智处理。

    我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不是吹的。终于,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听课老师,面对只熟悉了几十分钟的学生,有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自信。虽然那天,课堂出现了一些小故障,但是站在讲台上,我的心中已没有了厚实的教案,只留下清晰的教学环节,我眼中心中只装着面前的每一位学生。我把全部的注意力用来倾听学生的回答,捕捉亮点,引导生成,让每一位学生融入课堂,让课堂生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

    那一刻,我对“厚积薄发”有了真正的感悟,没有那痛苦磨课过程的积淀,怎会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

                                                                                   csw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