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的“清明上河图”——《沂水春风》课例(陈淑微)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们的课堂 |
教材版本:
《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论语>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论语>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志向
今天,一起走进《论语》中的《沂水春风》,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与他的弟子们都谈论了什么志向。
二、文本研习
1、齐读文章,找出文中直接扣题的语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A、自由朗读,翻译,找出不懂的字词
莫→暮;
而:连词,表修饰;
B、这一画面描绘了什么?
“暮春郊游”的场景
Q: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感受?
悠闲自得;惬意;享受;洒脱
*请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读出这些感受→自评→再读→齐读
老师作指导:语素缓慢;注意重点字词,尤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文中所描绘的“沂水春风”这一画面的感觉是什么?
悠闲自得(板书)
D、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背诵这一句话
2、全文围绕“志”而展开,正如曾皙出场时所说的“异乎三子者之撰”,那么其他三子的志向是怎样的?(结合文本分析)
穿插:
撰:述
明确: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摄:夹;
A、从中可以看出,子路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将它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通过三年,达到百姓具备勇武的精神,明白道义,由此可知他很自信,充满报复,有军事和政治才能。
B、从子路故意假设国家内忧外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由此可知他很自负
C、子路是“率尔”对曰,一个“率尔”放映出他鲁莽、轻率的一面。
D、从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知子路不谦逊。
冉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或;
A、从中可以看出,冉有治理一个“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小国,通过三年,达到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有待君子去实现。
B、冉有治理小国,先说“六七十”,又改口说“五六十”,一个“如”字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十分谨慎。
C、三年后,冉有取得的成绩,仅限于“足民”,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说明他说话有分寸,谦虚谨慎。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如:或者;
A、从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愿意当一个国家的小司仪
B、开口便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先谦虚,后委婉述说,两个“愿”,一个“学”,一个“小”,简短的言辞中看出他是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C、从孔子的评价“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看出公西华国语谦虚了。
3、完成表格1,比较三子志向有何异同
弟子 |
对象 |
愿景 |
子路 |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
有勇,知方 |
冉有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
民足 礼乐俟君子 |
公西华 |
宗庙之事,如会同 |
愿为小相 |
*三子之志越来越谦虚(从性格分析可知)
4、完成表格2,比较三子与曾点的志向
弟子 |
对象 |
愿景 |
∕ |
子路 |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
有勇,知方 |
足兵 |
冉有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
民足 礼乐俟君子 |
足民 |
公西华 |
宗庙之事,如会同 |
愿为小相 |
知礼 |
子路 |
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玩乐? |
*每个弟子言志,都有其侧重点,如子路,假设千乘大国,处于内忧外患之境,通过自己的三年时间,达到百姓具备勇武精神,明白道义,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子贡问政”中可知,孔子认为为政之道是“足食,足兵,民信”,从中我们可以把子路的志向侧重点归为“足兵”,其他弟子呢?
Q:冉有达到“足民”的阶段,公西华做小司仪是“知礼”的体现,那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是什么,玩乐吗?
前后桌相互交流讨论,曾点的志向是玩乐吗?
*老师也认为不是玩乐,我们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让认为的。
A、“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画面,是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生活写照,是孔子内心想要通过“礼乐治国”的手段去实现那个大同世界。
B、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授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南宋黄震《黄氏日钞》)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所以,当时孔子听到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的画面时,不仅喟然叹曰,来表现自己的苦闷。
小结:
*用感叹的语气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尤其是“!”,表明孔子与弟子曾点的思想很相近,不谋而合,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
5、谈论题目
明确:反映文章的主旨,符合孔子“礼乐治国”的境界
从中能感受到孔子时代与弟子间教育的和谐,师生间非常融洽的教育氛围
三、作业
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欣赏谁?写一个人物短评
四、板书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先了解下同学们的志向
……
师:今天,让一起走进《论语》中的《沂水春风》,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与他的弟子们都谈论了什么志向。
二、文本研习
师:齐读文章,找出文中直接扣题的语句
生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非常好!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句话,试着去翻译,找出不懂的字词
生1:“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浴”和“风”什么意思?
生2:浴:洗澡;
师补充:“浴乎沂,风乎舞雩”其实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生3:“咏而归”的“而”什么意思?
生4:而,连词,表修饰;
师:这句话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阳春三月,几个年轻人一起去郊外吹风,踏青。
生2:春暖花开时节,约几个朋友一起去池塘边聊聊天,吹吹风,唱唱歌儿。
师明确:其实外面可以把这一画面简单的概括为——“暮春郊游”的场景。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感受?(自由朗读)
生1:有点悠闲自得的感觉
生2:感觉很惬意
生3:春暖花开,沐浴阳光应该享受;
生4: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完全陶醉在这景致中,还哼点小曲,洒脱之情溢于言表。
师:同学们都从这句子中读到自己的独有的感受,那么用你们美妙的声音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请一生朗读,然后自评:没那味道,语速有点快了。
师:那试着将语速放慢。
师补充:尤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语速要极度缓慢,感觉自己真的身临其境般在那享受春光,多多么悠闲,多么惬意的事啊!
生再读,这次较前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都不约鼓起掌来。
全班齐读这句话,大家读的也颇有感觉。
师:读也读了,分析也分析了,那么文中所描绘的“沂水春风”这一画面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齐答:悠闲自得(板书)
*请同学们1分钟时间将这一句话背诵下来,并试着叫同学背诵
师:我们知道全文围绕是“志”而展开,正如曾皙出场时所说的“异乎三子者之撰”,那么其他三子的志向是怎样的?(结合文本分析)
师穿插:
撰:述
分析三子志向:
生1:我讲讲子路,子路的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子路他很自信,充满报复,有军事和政治才能。
师:从何而知?
生1:子路假设自己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将它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通过三年,而使百姓具备勇武的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师补充重点字词:摄:夹;
生2:我从子路的话语中,读到了子路的从子路自负,他故意假设国家内忧外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我觉得他很自负。(部分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
师:补充的很好,一方面是自信,一方面外面也看到了他自负的一面。
生3:老师我从子路是“率尔”对曰知道,“率尔”坦率的样子,一个“率尔”放映出他鲁莽、轻率的一面。
生4: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由此可知子路说话不谦逊。
师:同学们已经讲了子路的志向,也分析了子路这个人物的形象,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弟子。
生1:那我就来讲讲冉有吧,他的志向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从中可以看出,冉有治理一个“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小国,通过三年,达到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那就要等待君子去实现了。
师补充重点字词:如:或;
生2:我觉得从冉有说话口气中,感觉他是个谦虚谨慎之人。冉有治理小国,先说“六七十”,又改口说“五六十”,尤其是这个“如”字,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十分谨慎。
生3:而且,三年后,冉有取得的成绩,仅限于“足民”,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说明他说话有分寸,谦虚谨慎。
师:公西华的志向呢?
生1:“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从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愿意当一个国家的小司仪
师补充重点字词:
如:或者;
生2:公西华开口便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先谦虚,后委婉述说,两个“愿”,一个“学”,一个“小”,简短的言辞中看出他是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生3:老师孔子是这么评价公西华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公西华真的太谦虚了,至少老师都那么认为了。
师: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外面已经知道了三子的志向,试着完成表格1,比较三子志向有何异同
弟子 |
对象 |
愿景 |
子路 |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
有勇,知方 |
冉有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
民足 礼乐俟君子 |
公西华 |
宗庙之事,如会同 |
愿为小相 |
师:通过这个表格的比较,你读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1:从子路到公西华,三个人的志向由治理“千乘大国”到“六七十、五六十”的小国,到公西华就只有作国家的小司仪了,他们的志向越来越小。
师明确:三子之志越来越谦虚(从性格分析可知)。
生2:子路的志向是通过三年,而使百姓具备勇武的精神,并且明白道义。即“有勇,知方”;冉有的志向是通过三年,达到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那就要等待君子去实现了。即“民足,礼乐俟君子”。而公西华只愿做一名小司仪,管理国家宗庙之事。从他们的志向我们可知,三人在讲述时,对“礼”是越发重视。
师明确:三子对礼越来越重视(知方——礼乐——小相)。
生3:我也有一点想法,不管怎样,这三个弟子的志向都是统治国家的具体的治国手段。
师明确:很好,这一点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具体的措施)。
师: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三子与曾点的志向
弟子 |
对象 |
愿景 |
|
子路 |
|
|
足兵 |
冉有 |
|
礼乐俟君子 |
足民 |
公西华 |
|
|
知礼 |
子路 |
|
|
师:外面先来回顾下《为政以德》“子贡问政”的章节。
每个弟子言志,都有其侧重点,如子路,假设千乘大国,处于内忧外患之境,通过自己的三年时间,达到百姓具备勇武精神,明白道义,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子贡问政”中可知,孔子认为为政之道是“足食,足兵,民信”,从中我们可以把子路的志向侧重点归为“足兵”,其他弟子呢?
生齐答:冉有达到“足民”的阶段。
师:很好,那公西华呢,他愿作国家的小司仪,管理国家宗庙之事,其实是为了取得“民信”,更是“礼”的表现。所以我们用“知礼”二字去概括。那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是什么?老师这里用“玩乐”去概括,你们觉得恰当吗?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前后桌相互交流讨论,曾点的志向是玩乐吗?
生1:不是玩乐,一个国家天下太平了,没有战争,大家都与世无争,春暖花开时节,大家几个出去散散步,踏踏青,自然是一种享受。其实曾点所描绘的画面,是国家实行治国手段后所带来的影响。
生2:不是玩乐。联系孔子的治国之道,我们知道孔子提倡的是礼乐治国政策,治国重在重“礼”。而曾点所描绘的画面正是“礼乐治国”的结果。
师:很不错,会联系孔子的思想,“礼乐治国”——板书
生3:我觉得是玩乐,曾点所描绘的简直就是闲聊了出去游玩的情景。
生4:……
师:老师也认为不是玩乐,我们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让认为的。
A、“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树达《论语疏证》)
师补充:在《论语》里外面已经知道,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一起回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当时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一起回顾:十道衰微,礼崩乐坏。
师补充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师小结: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画面,是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生活写照,是孔子内心想要通过“礼乐治国”的手段去实现那个大同世界。
B、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授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南宋黄震《黄氏日钞》)
师分析小结:
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所以,当时孔子听到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的画面时,对自己的弟子能够点明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产生共鸣感。不禁喟然叹曰,来表现自己的苦闷。
师总结:
师:用感叹的语气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尤其是“!”,表明孔子与弟子曾点的思想很相近,不谋而合,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
师生齐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荡气回肠。
师:一个国家实行礼乐治国的政策后,全国上下会怎样啊?
师生齐答:与民同乐——板书
5、谈论题目
生1:沂水春风好,很有诗意,直接反映孔子的治国原则。
师明确:反映文章的主旨,符合孔子“礼乐治国”的境界
生2:从《沂水春风》这个题目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气如春风般和煦。
师提示:本文是老师和弟子一起侍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上课,那时的课堂氛围怎样?
生3: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了孔子时代与弟子间教育的和谐和平等,师生间非常融洽的教育氛围。
三、总结
师:学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们通过言志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画面最符合老师的心理状态,与老师产生共鸣感。
看黑板上的板书,不知道同学发现没有,这板书像什么?
生齐答:对联!
师:很好,那这对联差了一个什么?
生齐答:横批
师:那咱们试着给他加一个横批
大家不约而同:天下大同!
四、作业
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欣赏谁?写一个人物短评
五、板书
课后反思: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扬长补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思考,改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逐步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点评:(温州市教学教育院 张茂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