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沂水春风》课例(陈淑微)

(2010-10-17 20:51: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们的课堂

 

教材版本:

《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论语>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论语>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了解学生的志向

今天,一起走进《论语》中的《沂水春风》,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与他的弟子们都谈论了什么志向。

二、文本研习

1、齐读文章,找出文中直接扣题的语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A、自由朗读,翻译,找出不懂的字词

莫→暮;      浴:洗澡;     风:吹风

而:连词,表修饰;       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

B、这一画面描绘了什么?

“暮春郊游”的场景

Q: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感受?

悠闲自得;惬意;享受;洒脱

*请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读出这些感受→自评→再读→齐读

老师作指导:语素缓慢;注意重点字词,尤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文中所描绘的“沂水春风”这一画面的感觉是什么?

悠闲自得(板书)

D、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背诵这一句话

2、全文围绕“志”而展开,正如曾皙出场时所说的“异乎三子者之撰”,那么其他三子的志向是怎样的?(结合文本分析)

穿插:

撰:述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状语后置句

明确: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摄:夹;    因:叠加、增添;    比:等到

A、从中可以看出,子路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将它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通过三年,达到百姓具备勇武的精神,明白道义,由此可知他很自信,充满报复,有军事和政治才能。

B、从子路故意假设国家内忧外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由此可知他很自负

C、子路是“率尔”对曰,一个“率尔”放映出他鲁莽、轻率的一面。

D、从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知子路不谦逊。

冉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或;    俟:等待

A、从中可以看出,冉有治理一个“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小国,通过三年,达到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有待君子去实现。

B、冉有治理小国,先说“六七十”,又改口说“五六十”,一个“如”字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十分谨慎。

C、三年后,冉有取得的成绩,仅限于“足民”,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说明他说话有分寸,谦虚谨慎。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如:或者;  端:名作动,穿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A、从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愿意当一个国家的小司仪

B、开口便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先谦虚,后委婉述说,两个“愿”,一个“学”,一个“小”,简短的言辞中看出他是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C、从孔子的评价“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看出公西华国语谦虚了。

3、完成表格1,比较三子志向有何异同

弟子

对象

愿景

子路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有勇,知方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民足

礼乐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三子之志越来越谦虚(从性格分析可知)

 三子对礼越来越重视(知方——礼乐——小相)

 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具体的措施)

4、完成表格2,比较三子与曾点的志向

弟子

对象

愿景

子路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有勇,知方

足兵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民足

礼乐俟君子

足民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知礼

子路

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玩乐?


*每个弟子言志,都有其侧重点,如子路,假设千乘大国,处于内忧外患之境,通过自己的三年时间,达到百姓具备勇武精神,明白道义,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子贡问政”中可知,孔子认为为政之道是“足食,足兵,民信”,从中我们可以把子路的志向侧重点归为“足兵”,其他弟子呢?

Q:冉有达到“足民”的阶段,公西华做小司仪是“知礼”的体现,那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是什么,玩乐吗?

前后桌相互交流讨论,曾点的志向是玩乐吗?

*老师也认为不是玩乐,我们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让认为的

A、“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画面,是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生活写照,是孔子内心想要通过“礼乐治国”的手段去实现那个大同世界。

B、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授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南宋黄震《黄氏日钞》)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孔子虽然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令他苦闷。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身心俱疲。

所以,当时孔子听到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的画面时,不仅喟然叹曰,来表现自己的苦闷。

小结:

    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

    曾点之志是最高境界(礼乐治国——板书)

*用感叹的语气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尤其是“!”,表明孔子与弟子曾点的思想很相近,不谋而合,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

5、谈论题目

   以前的老教材题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现在改为《沂水春风》哪个更好?

明确:反映文章的主旨,符合孔子“礼乐治国”的境界

从中能感受到孔子时代与弟子间教育的和谐,师生间非常融洽的教育氛围

三、作业

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欣赏谁?写一个人物短评

四、板书

                    天下大同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先了解下同学们的志向

……

师:今天,让一起走进《论语》中的《沂水春风》,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与他的弟子们都谈论了什么志向。

二、文本研习

师:齐读文章,找出文中直接扣题的语句

生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非常好!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句话,试着去翻译,找出不懂的字词

生1:“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浴”和“风”什么意思?

生2:浴:洗澡;     风:吹风

师补充:“浴乎沂,风乎舞雩”其实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生3:“咏而归”的“而”什么意思?

生4:而,连词,表修饰;     

师:这句话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阳春三月,几个年轻人一起去郊外吹风,踏青。

生2:春暖花开时节,约几个朋友一起去池塘边聊聊天,吹吹风,唱唱歌儿。

师明确:其实外面可以把这一画面简单的概括为——“暮春郊游”的场景。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感受?(自由朗读)

生1:有点悠闲自得的感觉

生2:感觉很惬意

生3:春暖花开,沐浴阳光应该享受;

生4: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完全陶醉在这景致中,还哼点小曲,洒脱之情溢于言表。

师:同学们都从这句子中读到自己的独有的感受,那么用你们美妙的声音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请一生朗读,然后自评:没那味道,语速有点快了。

师:那试着将语速放慢。

师补充:尤其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语速要极度缓慢,感觉自己真的身临其境般在那享受春光,多多么悠闲,多么惬意的事啊!

生再读,这次较前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都不约鼓起掌来。

全班齐读这句话,大家读的也颇有感觉。

师:读也读了,分析也分析了,那么文中所描绘的“沂水春风”这一画面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齐答:悠闲自得(板书)

*请同学们1分钟时间将这一句话背诵下来,并试着叫同学背诵

师:我们知道全文围绕是“志”而展开,正如曾皙出场时所说的“异乎三子者之撰”,那么其他三子的志向是怎样的?(结合文本分析)

师穿插:

撰:述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状语后置句

分析三子志向:

生1:我讲讲子路,子路的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子路他很自信,充满报复,有军事和政治才能。

师:从何而知?

生1:子路假设自己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将它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通过三年,而使百姓具备勇武的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师补充重点字词:摄:夹;    因:叠加、增添;    比:等到

生2:我从子路的话语中,读到了子路的从子路自负,他故意假设国家内忧外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我觉得他很自负。(部分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

师:补充的很好,一方面是自信,一方面外面也看到了他自负的一面。

生3:老师我从子路是“率尔”对曰知道,“率尔”坦率的样子,一个“率尔”放映出他鲁莽、轻率的一面。

生4: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由此可知子路说话不谦逊。

师:同学们已经讲了子路的志向,也分析了子路这个人物的形象,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弟子。

生1:那我就来讲讲冉有吧,他的志向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从中可以看出,冉有治理一个“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小国,通过三年,达到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那就要等待君子去实现了。

师补充重点字词:如:或;    俟:等待

生2:我觉得从冉有说话口气中,感觉他是个谦虚谨慎之人。冉有治理小国,先说“六七十”,又改口说“五六十”,尤其是这个“如”字,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十分谨慎。

生3:而且,三年后,冉有取得的成绩,仅限于“足民”,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说明他说话有分寸,谦虚谨慎。

师:公西华的志向呢?

生1:“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从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愿意当一个国家的小司仪

师补充重点字词:

如:或者;  端:名作动,穿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生2:公西华开口便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先谦虚,后委婉述说,两个“愿”,一个“学”,一个“小”,简短的言辞中看出他是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生3:老师孔子是这么评价公西华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公西华真的太谦虚了,至少老师都那么认为了。

师: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外面已经知道了三子的志向,试着完成表格1,比较三子志向有何异同

 

弟子

对象

愿景

子路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有勇,知方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民足

礼乐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师:通过这个表格的比较,你读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1:从子路到公西华,三个人的志向由治理“千乘大国”到“六七十、五六十”的小国,到公西华就只有作国家的小司仪了,他们的志向越来越小。

师明确:三子之志越来越谦虚(从性格分析可知)。

生2:子路的志向是通过三年,而使百姓具备勇武的精神,并且明白道义。即“有勇,知方”;冉有的志向是通过三年,达到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那就要等待君子去实现了。即“民足,礼乐俟君子”。而公西华只愿做一名小司仪,管理国家宗庙之事。从他们的志向我们可知,三人在讲述时,对“礼”是越发重视。

师明确:三子对礼越来越重视(知方——礼乐——小相)。

生3:我也有一点想法,不管怎样,这三个弟子的志向都是统治国家的具体的治国手段。

师明确:很好,这一点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具体的措施)。

师: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三子与曾点的志向

 

弟子

对象

愿景

    

子路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有勇,知方

足兵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

   民足

礼乐俟君子

足民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知礼

子路

 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玩乐?

 

师:外面先来回顾下《为政以德》“子贡问政”的章节。

每个弟子言志,都有其侧重点,如子路,假设千乘大国,处于内忧外患之境,通过自己的三年时间,达到百姓具备勇武精神,明白道义,我们可以从《为政以德》,“子贡问政”中可知,孔子认为为政之道是“足食,足兵,民信”,从中我们可以把子路的志向侧重点归为“足兵”,其他弟子呢?

生齐答:冉有达到“足民”的阶段。

师:很好,那公西华呢,他愿作国家的小司仪,管理国家宗庙之事,其实是为了取得“民信”,更是“礼”的表现。所以我们用“知礼”二字去概括。那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是什么?老师这里用“玩乐”去概括,你们觉得恰当吗?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前后桌相互交流讨论,曾点的志向是玩乐吗?

生1:不是玩乐,一个国家天下太平了,没有战争,大家都与世无争,春暖花开时节,大家几个出去散散步,踏踏青,自然是一种享受。其实曾点所描绘的画面,是国家实行治国手段后所带来的影响。

生2:不是玩乐。联系孔子的治国之道,我们知道孔子提倡的是礼乐治国政策,治国重在重“礼”。而曾点所描绘的画面正是“礼乐治国”的结果。

师:很不错,会联系孔子的思想,“礼乐治国”——板书

生3:我觉得是玩乐,曾点所描绘的简直就是闲聊了出去游玩的情景。

生4:……

师:老师也认为不是玩乐,我们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让认为的。

A、“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树达《论语疏证》)

师补充:在《论语》里外面已经知道,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一起回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当时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一起回顾:十道衰微,礼崩乐坏。

师补充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孔子虽然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令他苦闷。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身心俱疲。

师小结: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画面,是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生活写照,是孔子内心想要通过“礼乐治国”的手段去实现那个大同世界。

B、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授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南宋黄震《黄氏日钞》)

师分析小结:

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孔子虽然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现实令他苦闷。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身心俱疲。

所以,当时孔子听到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的画面时,对自己的弟子能够点明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产生共鸣感。不禁喟然叹曰,来表现自己的苦闷。

师总结:

    孔子和弟子言志,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的志向是纯粹的具体的治国手段,而曾点所描绘的画面,是他们实行治国手段后所取得的效果,即治国的最高境界。 (礼乐治国——板书)

师:用感叹的语气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尤其是“!”,表明孔子与弟子曾点的思想很相近,不谋而合,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

师生齐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荡气回肠。

师:一个国家实行礼乐治国的政策后,全国上下会怎样啊?

师生齐答:与民同乐——板书

5、谈论题目

    师:在以前的老教材里,这篇文章的题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现在改为《沂水春风》哪个更好?

生1:沂水春风好,很有诗意,直接反映孔子的治国原则。

师明确:反映文章的主旨,符合孔子“礼乐治国”的境界

生2:从《沂水春风》这个题目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气如春风般和煦。

师提示:本文是老师和弟子一起侍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上课,那时的课堂氛围怎样?

生3: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了孔子时代与弟子间教育的和谐和平等,师生间非常融洽的教育氛围。

三、总结

师:学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们通过言志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曾点所描绘的沂水春风画面最符合老师的心理状态,与老师产生共鸣感。

看黑板上的板书,不知道同学发现没有,这板书像什么?

生齐答:对联!

师:很好,那这对联差了一个什么?

生齐答:横批

师:那咱们试着给他加一个横批

大家不约而同:天下大同!

四、作业

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欣赏谁?写一个人物短评

五、板书

                    天下大同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首先是自身对《论语》理解有限,让我压力很大;其次,如何让学生能喜欢《论语》,走进《论语》这相对枯燥的文字,并能领会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也让我犯难;再则,《沂水春风》是篇政治色彩较浓的文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从美丽悠闲的文字中探寻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成为本节课的关键。

     先了解了同学们的志向,再导入课文去体会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然后从题目入手,从文中直接找到扣题的语句,即曾点的志向。通过自由朗读,学生个别朗读,老师指导相结合,让学生体会语句中的感受。然后根据曾点出场时说的话“异乎三子者之撰”的“异”而展开,其他三个弟子的志向是什么。然后给学生一个表格,比较三子志向的异同;以及三子与曾点志向的异同。然后学生根据文本,结合孔子的思想和社会背景,讨论曾点的志向是不是玩乐。这是本堂课的难点也是亮点。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有些同学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全班气氛在这环节变得异常活跃,从他们的讨论回答中,将“沂水春风”和孔子的“礼乐治国”思想紧密的联系起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比较现在教材的题目《沂水春风》和以前老教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做比较,理解现在《沂水春风》的好处。

    这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认为较为清晰,题目的设计上也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梯度性和指向性。为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组织方面采用了一些形式:在文言文的朗读方面,采用了抽读和范读等朗读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字词的掌握,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角色鲜明的性格特点,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在对“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了请学生模仿孔子说话的方式朗读,既理解孔子的语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堂课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首先,作为一位新教师,上课还是存在一点紧张的情绪,课堂没有完全放开。其次,由于经验的不足与自身的忽视,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的评价不够到位,课堂语言不够规范,例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没有具体指出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只是给了一个概括的评价。再次,语速过快,整堂课设计显得有些仓促。在前半节课上花的时间比较多,使得后半节可有些仓促。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扬长补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思考,改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逐步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点评:(温州市教学教育院 张茂松老师)

    11月25日,温州市教研室调研中,听取了碧莲中学陈淑微老师的《沂水春风》,感受了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魅力。

   《沂水春风》选自《〈论语〉选读》,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方式,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而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陈老师的教学,紧紧抓住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内容设计全面而又细致,让听课的师生都深有收获。

    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老师直接从题目入手,设计三个问题:1、扣题的语句在文中哪里?2、“异乎三子者之撰”“异”在何处?3、比较三子志向与曾点志向,曾点之志是不是玩乐?行文思路清晰,课文切入直接准确。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归纳小结。这种层进式的环节设置,引导学生由题目切入——研读弟子志向——深入理解“沂水春风”背景下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老师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学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一定的梯度和指向性,使学生能快速地领会教师的意图,明确地展开探究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采用的是对话式合作学习,整堂课都在一种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中进行。在齐读全文的时候,教师是和学生一起朗诵的,拉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在讨论曾点之志是不是玩乐时,学生交流了自己的回答,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出示了几个名家点评,结合后人、今人对文本的解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整堂课教师始终以一种不急不燥、亲切温和的态度来启发点拨学生,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吗?

    在文言字词的处理上,教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风”“而”;“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等,老师在研读文本中适当予以点拨,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和把握,也是处理“文”“言”关系的一种尝试。

    当然,任何教学都是存在遗憾的。这堂课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一是课堂节奏开始比较舒缓,在前半部分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使得最后部分的讨论分析就显得比较仓促,前半节课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压缩时间。二是整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些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学科指导意见要求三个课时,你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压缩在一个课时里,有时讲的多了,学生吸收的效果未必好。虽然老师已经结合后人、今人对文本的解读,由于时间关系,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希望老师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能更好地显示《论语》的学习价值和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