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肖老师的《佛手之香》 何安乐
(2010-09-17 23:56: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八面来风 |
《佛手之香》一课教学反思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何安乐
上课时间:2010年9.16下午第一节
教材来源: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阅读题
《佛手之香》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的一篇情感散文,作者由佛手之“香”联想到母亲之“爱”,并通过抒写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对佛手之“香”的不同感受,寄托对母爱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歌颂母爱的伟大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我在设计中,立足一“香”字,以“香”串立文本,通过读“香”、品“香”、写“香”、悟“香”四个环节组织教学。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没能把握该类文章教学的本质,暴露出诸如浅层次的文本解读、脱离文本的架空、冲淡主题的活动开展、情感开掘的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导致这篇情感类散文教学的失效或失败。
读“香”环节中,我首先利用标题将学生引入到对全文的诵读,希望通过整体诵读让学生对佛手之香进行初步感知。该环节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诵读针对性又不强,宝贵的课堂时间被大量占用,教学不紧凑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在接下来的读“香”句中,教师先入为主,在学生没有任何体验的情况下,强行要求学生酝酿感情,读出“香”味,读出感情。尽管在设计时,我想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重视,这可能跟我前些年养成的教学惰性有关,缺乏严谨的教学态度,怕想问题,怕解决问题。
品“香”环节应是引导学生体验佛手之“香”特点,并将佛手与母亲联系起来,把握母亲之爱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在教学中,没能做到由“佛手之香”到“母亲之爱”的主题开发,仅停留在表现手法上的体认和读解上,虽然学生也能谈到佛手之“香”独特、恰到好处、清新而不浓烈等特点,但由于未能与母爱联系起来,整个品“香”环节落入了学习如何描写“香”味这一层面上。关于这点,随后的“写”香环节得到了印证。
如果说品“香”环节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那么接下来的写“香”环节,就是最大的败笔了。由于在品“香”环节中,学生没能抓住母亲的爱与佛手之香的共性,不能由佛手圣洁之“香”体验母亲伟大之爱,写“香”时,饭香、花香也就在同学们的纸上出现了。不管学生们的写“香”之语如何体验独特、新颖准确,饭香、花香的摹写无论如何与文章的主题构不成相关,主题的被冲淡自不必说了。
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弄了个噱头,违心地告诉同学们说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对于这样的设计,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通过这样的噱头激发同学们论辩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散文“卒章显志”的特色,掌握散文的一般写法;二是希望将佛手之“香”与母亲之“爱”联系起来,完成对作品的深层解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施时,应该说我的第一个考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学生积极性较高,谈到了该段对升华主题、丰富文章内涵等写作方面的作用。但在第二点考虑上,尽管学生们谈到了佛手与母亲的联系,也能由佛手的形、色、香的变化想到母亲的青春虽不在,爱却如昨往。但因都只是泛泛而谈,教师又没能从该段文字出发,借机生发,找准由“香”到“爱”令学生动情的触点,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爱的歌颂、对母亲的赞美以及愧疚之情体验不深。尽管我有意创设情境,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想母亲最令他们感动的一刻,或回想听过的歌颂母亲的歌曲,但由于是架空文本的情境创设,且不说其矫情和收效甚微,学生真是动了情,在随后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的写作中真心地喊了妈,那也不是建立在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实际上,做不到这点,散文教学的本质又如何得以实现?
纵观《佛手之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由于未能把握散文教学的本质,透过文字读解、体悟隐匿在文章里的情感,文本解读表浅,教学流程松散,课堂效率低下。如果说该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那么组织教学的松散、文本把握的表浅以及学生体验的不到位恰恰表明了学生的“伪主体”,教师的“乱主导。
此外,追听录音中,我也发现了诸如教师语言不丰富、不流畅、重复、带尾音的现象,一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之。
肖老师《佛手之香》听课反思
执教者: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
上课时间:2010年9.16下午第二节
听课人:何安乐
有幸听了肖老师执教的《佛手之香》一课,肖老师是在听完我的课后随即上的,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课文也是在我上课的时间里刚拿到的,没有什么接触更谈不上调整,听完我的课他就立马开讲了。肖老师流畅的教学语言、精彩的教学艺术令我感佩之至,深知该课值得我反思学习的东西很多,限于篇幅,择其要而述,就文本解读和体验式诵读两方面谈谈该课的成功做法并以此观照自己的教学。
一、
教学伊始,肖老师直指文章第6段,就“没有想到会如此的香”一句中的“如此”生发,引导学生读解佛手之“香”的特点,明确佛手之香是将独特、恰到好处,浓烈集于一身的圣洁之香。独特、恰到好处、浓烈是诉诸于嗅觉的主观感受,而圣洁之香则是作者心灵对佛手的触摸。佛手之香正如母亲之爱,作者在用心感受到佛手之香的圣洁以后,才真正懂得了母爱的无私、公正和持久。母爱像佛手一样既浓烈而又清新。当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总是从心底迸发出最强烈的护犊深情,精心呵护着他们,而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像丝丝春风,润物无声地萦绕在儿女的周围。文章对母亲的形象虽不着一字,但母亲慈爱、奉献、默默、公正、伟大的形象经肖老师的慧心解读,全部呈现出来。四十年前,作者对佛手的印象是满屋飘香,而四十年后,作者在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岁月的历练之后,作者笔下的佛手之香不再是“满屋漂香”这四个字的概括了,这时的作者真正理解了佛手之香的内涵。年少无知,作者那时对佛手之香的理解是粗略的,对母爱的理解也是粗略的。不能说,作者那个时候对母亲“满屋飘香”的爱是没有感受的,但感受最真切、最细腻、最具体的应是在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雨人生之后,所以作者在第6段里用了大量笔墨对佛手之香进行描写,每一处描写都契合母爱,每一处描写都与母亲是那样的贴近。
反观自己的教学,文本解读是表浅的。一方面是自己缺乏深入解读文本的意识,表现在备课时,对文本不作深入细究,产生独到见解。另一方面在解读文本的能力上相当欠缺,需要加强。
二、
反观自己的教学,虽然也曾有意识引领学生体验文字背后的情感,但由于对文本解读的不到位,加上不能运用有效的语言催化学生的情感,整个体验式诵读教学除了给人隔靴搔痒之感外,做作,矫情更令人难以容忍。
附:
佛手之香
肖复兴
那个星期天,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外面的街上,买了一个佛手。那时,这条街和市场里面一样的热闹,摆满了小摊,其中一个小摊卖的就是佛手。卖货的是个山东妇女,十几个大小不一、有青有黄的佛手,浑身疙疙瘩瘩的,躺在她脚前的一个竹篮里,百无聊赖的样子,像伸出来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枝杈来勾引人们的注意。很多人不认识这玩意儿,路过这里都问问这是什么呀,这么难看?扭头就走了,没有人买。我买了一个黄中带绿的大佛手,她很高兴,便宜了我两块钱,说我是大老远从山东带来的,谁知道你们北京人不认!
这东西好长时间没有在北京卖了。记得上一次见到它,起码是四十多年前了。那时,我还在读中学,是春节前,在街上买回一个,个头儿没有这个大,但小巧玲珑,长得比这个秀气。那时,父母都还健在,把它放在柜子上,像供奉小小的一尊佛,满屋飘香。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