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秋风楼万荣后土庙秋风辞扫地坛山西旅游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3、宋刻“萧樯碑”,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月宋真宗赵恒巡幸后土祠祭祀,驻跸宝鼎县长达一年之久,并御制御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该碑由5块石组成,高2.52米,通宽7.14米。从此碑可了解皇帝对祭祀的真诚度,要求将宋代的二位开国皇帝也列入祭祀名单,可见早期后土庙主尊神格与现在介绍的后土圣母并不相同,至少也具有历代帝王庙的功能,从轩辕祭扫地坛开始,可能包含汉族有历史文字记载的所有人杰地灵,所以,后土庙不是现代所传播的后土信仰寺庙,早期的后土庙是集地坛、社稷坛、民族宗祠、皇家宗祠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祭祀场合,被名字耽误的古迹遗址。
4、金代“庙貌碑”,1137年的《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庙像图石》碑,用图像和文字记载金代后土庙建筑布局,金代重视对汾阴后土庙的保护,并勒石为记。明代对该碑进行重刻和补刻,碑上都有重刻年款题记。
据碑文所记,原来的建筑布局,后土庙南北732步(约1405米),东西320步(约614米)。前(南)部六重院落是庙,太宁庙,后(北)部二重院落是坛,旧轩辕扫地坛,北部院墙呈半圆形。西临黄河,北靠汾水。正面入口设棂星门三座,前院为牺牲所。入内为外院三重,布置碑楼、井亭等建筑。最后两重院是庙的核心部分。主殿坤柔之殿供奉后土神,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高台基,设左右阶。正殿和后面的寝殿间以廊相连,是宋代宫殿、衙署、寺观等常用的"工字殿"式。主殿前有戏台,两侧设乐亭两座,四周绕以回廊,东西两侧分别用斜廊连接主殿。回廊以外又分隔出八处小院,每院设小殿一座。中部外围墙上覆瓦顶,四角设角楼。前后院落围墙设雉堞。围墙以外设东西两道院。院内遍植松柏。神仙仙境式的建筑群。网上有一张立体效果图。
5、元代“秋风辞”碑,秋风楼内藏有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刻汉武帝《秋风辞》碑一通。楼阁因汉武帝祭祀后土祠而写《秋风辞》碑藏于内而得名。《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的作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我个人觉得,在祭祀大地之神后,在大自然和时间长河的衬托之下,即使汉代帝是人中之王,也要伤感人生的短暂,记住人生最好的时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老去。
6、 明代“轩辕扫地之坛”碑,题记一,扫地之坛相传在荣河县后土神祠秋风楼后河之曲,背面题记二,龙马负图之处。可见明代嘉靖年间追寻祖先遗迹的努力,并涉及河图洛书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