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释迦文佛塔罗汉像广化寺塔共命鸟福建旅游 |
分类: 其它南方古迹 |
回到释迦文佛塔,该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之前,依据是第二层北门右门柱上“乾道改元清明日毫社张景醇挈家同登”的题记,该塔是仿木构楼阁式石筑,八角五层空心,总高30.6米,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部五层塔身都有浮雕立像,每层塔身八面分四个通道和四个佛龛,佛龛中供奉有圆雕坐像,其五层浮雕的佛教教义不甚了解,福建最早的石塔是福州的乌塔(五代),有七层,供奉七佛,每层一个主佛。这个塔五层塔的总体设计是否与五方佛崇拜有关,或者是释迦佛祖的五大法会,这个没有太多的证据,泉州开元寺双塔(镇国塔、仁寿塔)都是五层的设计,依据每层佛像头顶的飞天、献花、迦陵频伽和共命鸟的浮雕,更像是佛经里描述佛祖讲法的场景,而以罗汉像为主的群体浮雕,这是南宋佛教最大的特色,在汉传佛教史上重要的变异节点,在此之前石窟摩崖类雕塑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集中的罗汉群体像,罗汉信仰的重要佐证。真人等身罗汉像浮雕突出了中原汉传佛教的特色,结合阁楼式石塔的建筑结构,充满了中原汉传佛教高僧和匠人智慧的结晶。
关于释迦文佛塔的描述如下,石塔坐西北朝东南,塔体均为花岗岩石,面层细凿,由须弥座和塔身组成。每层塔身八面浮雕立佛、花卉、飞天,柱头以上叠涩拱出跳,每个拱头均雕朵云、牡丹、凤凰、飞天、菩萨、迦陵频伽等佛教图案纹饰。屋面石雕筒瓦扇形条石塔檐,八角雕龙状的鸱吻翅脊;顶层屋面装相轮塔刹。塔心室层层筑石阶,各层塔心室与塔心外回廊相通。关于塔内外佛像布局介绍不多,我总结如下,第一层塔身八边为16幅罗汉立像,四座空龛,塔内正面有一个小前殿,内供一尊坐佛,首层没有塔心室,其它三面为通道,有点类似寺院山门的意思,第二层塔身为八位金刚力士和八位大菩萨组合,金刚力士守护四座真的通道,有哼哈大将守卫寺院山门的意境,每两位大菩萨中间是佛龛,有圆雕佛像,占据石塔八边中的四边佛龛,这些佛像可以通过平座回廊参拜,第二层塔内形成塔心室,有重要的佛龛,类似寺院中的大雄宝殿。第三层与第四层类似,全是罗汉立像,每层16幅立像,有四座佛龛。塔内有塔心室,不见佛像,以前是否有彩塑类的造像不得而知,至此全塔有48幅罗汉立像,成为佛造像的主体,超过菩萨像的数量。第五层是最高层,塔身四周是16幅菩萨立像,全是菩萨像代表等级最高,四尊佛龛,塔内塔心室有藻井,有一处佛龛,而地面形成空井,可能以前有木板铺垫,形成最高等级的礼佛空间。这种设计比较忠实地仿制了木塔的内部结构,根据五层塔的建筑建构合理布局礼佛空间,突出了罗汉的佛教地位,与宋代提倡罗汉信仰吻合。
释迦文佛塔是精心设计的石塔,石材加工砌筑技艺鬼斧神工,体现福建花岗岩建筑的高超水准。其仿木构的细节与江南建筑遗存吻合,石塔八角倚柱采用江南特有的瓜楞柱,露出三个瓜楞柱面,与保国寺木构立柱吻合,栌斗为带皿版特征的巨大石斗,细节逼真,七辅作斗拱为两重一杪一昂的样式,出檐深远,这也是给平座层让出最大的空间。所谓穿壁绕平座式爬塔方式,就是攀登塔的阶梯在塔内,又借用了塔外平座层回廊步道,而更先进的高大砖石塔在塔内就完成了攀登步道的设计,不用走出塔外平座层,安全保险的同时,也放弃了塔外浮雕装饰。而释迦文佛塔是穿壁绕平座的重要实证,是我追寻的古塔类型,未能登塔参观十分遗憾,而在安庆振风塔真正见证了绕平座登塔方式的妙趣,弥补了遗憾。
在福建连续参观了十几座石塔,这是我最喜欢的石塔,没有之一,属于高仿木构建筑,塔身每个立面砌筑技巧极高,充分利用了石材的特性,全部采用异形加工,石材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减少用标准石块砌筑的缝隙,可谓精益求精,这是释迦文佛塔在建筑上的重要贡献之一,相比较开元寺双塔的砌筑缝隙严重影响了塔身各层立面的效果,贴上一张对比图,没有建筑常识的游客也能看出不同,因为喜欢所以才细品,至于阑额位置和形状与木构有很大差错,也就忽略不计了,在这点上,开元寺双塔胜出,下一篇记录开元寺双塔的浮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