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陀罗尼经幢赵州陀罗尼经幢最高经幢杂谈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关于赵州陀罗尼经幢的介绍,推荐不空来自唐朝的博客,自己费功夫在结构示意图上标示出每层经幢石刻的重点,算是对赵州陀罗尼经幢的简单图解,关于经幢的创建年代并没有在经幢石刻文字中有记录,而是来源于元代和清代文献,据说石刻中有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和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维修记载,也算是传承有序。网上说经幢是八角七层的结构,这是最经典的佛塔结构,所谓的七级浮屠,最符合佛经教义。而实际上经幢的分层并不明显,顶部结构不稳很容易损害,后世修补的结果可能与初始结构不同。只有经幢的伞盖部分最保真,也是常规经幢的杰作典范,而底座和双层须弥座的形式在经幢类结构中并不常见,常见于塔类建筑,这部分结构的石刻古朴精美,与经幢主体不搭调,有点怀疑是早期旧构,而底座和双层须弥座与经幢经文主体的分割层也比较奇怪,八座凸起的须弥山上雕刻有建筑、风景、植物和人物等,有仙山缥缈的意境,这也是经幢类建筑中很少见的,再往上就是标准的经幢结构了,从下往上各层的详细记录如下。
1、方形基座层,与八角形经幢主体形成较大反差,怀疑早期有副阶之类的木构建筑,基座上层石板规则分布有方孔,可能是木方的支撑点。基座样式为上下三层叠涩束腰式,高1.9米,边长7.4米,占地57平方米。最底层是基石上的双叶垂莲瓣地袱,台基束腰四面各刻有四个石窟寺门饰,用莲花圆柱分隔,总计十六副石窟拱门,门两侧是天王或者力士像,标准的唐风石窟寺,每幅图案都有细节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复制。为表达石窟寺的空间,力士像守护的门饰采用了“启门图”风格,门中应该是佛教供养人的形象,在佛教礼仪建筑中也不必津津乐道强调说是“妇人掩门”,启门图的变化很多,是宋代喜欢的石刻图案,分清场合很重要。这部分建筑图像设计含义是四面八方早期寺院的集合,也就是佛教开创以来的社会基础。
2、双层八角形须弥座层,这是该经幢最精彩的部分,下须弥座束腰八面,每面有三尊莲花座上伎乐天像,三尊像中心对称分布,也有说是菩萨像,莲花座上是舞蹈的身段,飘带飞扬,伎乐天的成分大,合计24幅伎乐天像,图像表达佛国世界的美妙。上层须弥座束腰是每面用宫殿式建筑前廊外立面装饰分隔成三幅画格,非常奇怪的是建筑物内的画面依然有建筑场景,包括楼台庭院和佛塔,有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有说是佛教故事,没有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介绍。我感觉这24幅画卷形成赵州陀罗尼经幢最精彩的雕塑群,其建筑刻画的精细程度令人叫绝,体现宋代工匠的细腻匠心,代表经幢类建筑的艺术水准。另外须弥座的高度也是人们欣赏的最佳高度,是大经幢的“C”位,应该是传达佛国世界最洗脑的故事桥段,可惜看不清楚了,不知道石刻想表达的内容。旁边有拓片讲解和文字介绍就好,好东西要有好的分享方式,这种经幢石刻的核心部分很容易被来访者所忽视,仅仅看到经幢的高大。
3、须弥山分隔层,这个很奇怪的形状,好像缺少了什么,海面上巨大的盘龙搅拌起巨大的水柱,水柱突然被定格的样式,有说象征着人类世界尽头与天界交界的须弥山峰,上面是仙境,有各种微型建筑、人物、植物和动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含义,反正是烘托经文石刻的高大,连接须弥座与陀罗尼经文石柱的过渡层。
4、
5、二节释迦佛神迹层,第三层幢身往上是八角华盖形制的城墙浮雕,八角雕饰为城墙角楼的样式,四边有城门,主题是“太子游四门”,这是佛祖开始创业的神迹故事。再往上承接一个精致的八角亭建筑,其实不应该称为“八面亭”,而是象征着四面八方的佛寺建筑,因为空间的限制只能显示八面的寺院大殿的大门,强调一下,是八个寺院大殿的大门组合,门楣上都有佛像,映射大殿内的神像供奉。这是非常严谨的仿大木构建筑,就是太高很难仔细观察。再往上是八个长发托举大力士的造像,有点像畏兽的形象。托举力士托了一个八角小华盖,华盖八边是著名的“八相图”,是释迦佛一生神迹的浓缩介绍。最上边是一个素亭子,亭子的八角屋脊成为经幢的最后的顶子。
6、塔刹层,顶子之上是塔刹,最高的塔尖为铜制品,这部分有明代修复的题记。
补充,1983年8月27日,经幢遭雷击,“太子游四门”华盖被击裂,击落碎石五十多块。国家文化部拨款4万元对经幢进行修缮,粘结了被击落的石块,复制安装了部分残缺部分,并对整座经幢涂刷了防风化涂层。
1990年,国家文化局拨款15万元修建陀罗尼经幢幢基排水设施,扩建平面八角型石砌排水池,安装了石雕栏杆。1999年县政府开辟了石塔广场,成为一座环岛大经幢观赏地。
总之,赵州陀罗尼经幢继承了唐代经幢的制式,采用双重宝盖的经幢最隆重的礼仪,顶部巧妙增加释迦生平事迹的区域,用古代城池取代了宝盖装饰,烘托出佛祖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含义与建筑形式完美结合,达到经幢类建筑小品的艺术巅峰,宋人之杰作。
(部分照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