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南村二仙庙西李门二仙庙小会岭二仙庙西溪二仙庙晋城二仙庙 |
分类: 山西河南古迹 |
2020年8月随北京古迹群二组入山西五日刷国保,享受山西推出免费旅游新政。本篇主要记录晋东南民间特有的祭祀本土神仙的二仙庙,二仙指两位山西本地的美女姐妹,二仙信仰早于晋唐,在宋金时期达到高峰,是凡人成仙后又护佑凡人的理想偶像,在山西本土有深厚的根基。根据鹿王本生《晋东南二仙信仰研究及二仙庙现状》的介绍,山西现存二仙庙有50多座,其中有七座为国保级文物,我们这次山西刷保参观了四座国保级二仙庙,最惊讶的是二仙庙有进入第四批国保古建筑名单,比山西大多数东岳庙都要牛(万荣东岳庙是国3),第四批国保是小南村二仙庙,现在被称为:“晋城二仙庙”,名字有点高大上了,可就是寺庙外观极为普通,和其它山西各村不是国保的寺庙几乎完全一样,看不出特殊性,唯一的区别就是大殿内保留了宋代的小木作“天宫楼阁”,还有几尊同期的彩塑,回家后看了“北京交大古建筑”公众号的专业文章,才渐渐理解其建筑、彩塑和小木作的遗存意义,小南村二仙庙虽然规格小而简洁,但其建筑特点与寺院中石碑题记等信息吻合,比较全面的保留了宋代二仙庙的证据链,这是最难得的,由此获得高分入选第四批国保名单,看似一般而又不一般的小南村二仙庙。其实,四座二仙庙各有自己的仙气,最喜欢的是西溪二仙庙的金代梳妆楼,不愧为二仙姐姐家中最出彩的建筑,与宋代《营造法式》也比较贴切,是宋金壁画中少见的实物遗存,弥足珍贵。二仙庙是此次山西访古最感兴趣的古建筑类别,特记录如下。
1、小南村二仙庙,有小木作“道帐”的二仙庙,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创建于宋(1107—1117),占地面1232平方米,整个建筑由二进院组成。庙前山门已毁,从侧面开了一个门出入,中轴线上有乐台、香亭与正殿,其中乐台、香亭为明清建筑。重点在正殿,是宋代大木构之佳作,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参见北京交大古建筑公众号的建筑剖面图,正殿内的小木作天宫楼阁为宋代之珍品,由三个单体建筑和一个单拱廊桥组成。配套宋代塑像像有6尊,除二位仙人姐姐外,另有侍女4尊,这是晋东南仅存的二仙姐姐彩塑组合,为宋塑之佳作。在正殿屋檐下有宋大观年间的创建碑,记载了庙宇的建造年代。所以,小南村二仙庙中的宋大木构建筑,宋小木作天宫楼阁(道帐),宋彩塑二仙姐姐组合像,宋石碑,四证齐全,环环相扣,互相佐证,是寺院考证的标杆,专家学者的最爱。我不太喜欢这里,东西挺好的,参观体验比较差,这里的彩塑被强行盗抢过,可以理解。
西溪二仙庙坐落在山坡中部,可以在公路边俯瞰寺院,属于第五批国保,寺院布局为二进院落,占地面积约3000平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中殿至后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建梳妆楼及配殿,其中两座梳妆楼均为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以东梳妆楼最古,东梳妆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平面呈方形。我形容该建筑为腰檐平座的黄金比例,虽然是金代建筑遗存,但是最能体现宋代腰檐平座阁楼木构的唯美之风,简直就是人类幻想中仙界的建筑。可以参考而知的博客《晋东南陵川县西溪二仙庙东梳妆楼》,文章对东梳妆楼的木构细节进行分析,与宋金壁画中的建筑形制和宋代营造法式(木梯)进行对比,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三重檐二层楼阁建筑。可是东梳妆楼1992年落架大修,建筑细节不一定是原装,要参考维修设计。西梳妆楼民国时期进行过改造,细节丢失更严重。西溪二仙庙保存有三座金代木构,另外有29块石碑。其中有元好问14岁写的诗,金元时期的文学巨匠专门给西溪二仙庙留下七言绝句“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这首诗被刻于一块落款为“大元延佑四年五月(公元1318年)”的石碑上,我并没有仔细找到石碑。仅仅对梳妆楼有兴趣,特别是拥有腰檐平座早期阁楼木构,计划写的专篇记录一下感想。
2、西李门二仙庙,露台有金代石刻线画的二仙庙,第六批国保,原占地面积2800平米,三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殿、东西翼殿、客房、廊庑、偏殿及钟楼、鼓楼等。其中只有中殿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门框有石刻题记佐证,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盖,梁枋粗大,出檐深远,前檐建廊,殿前有金代露台,也有说是献殿的须弥座基座,石砌基座上有金代石刻,有狮子和转角力士,最有名的两幅线刻画,学者认为是“金人队戏图”和“金人巾舞图”。是中国最早的戏剧题材石刻之一,也是西李门二仙庙的看点之一,我们仅看到了“金人方巾舞图”,现场因为线刻画漫漶看不清楚,没有补侧光拍照不清晰,只好用后期涂色标注一下。网上可以找到拓片,方巾舞图就是几个女真军人模样的壮汉抛大手绢玩,有点类似东北二人转中的大方巾舞,这个石刻画可能是二人转方巾舞的祖宗,反映的历史信息背景深远,好像二人转演员都应该来拜一拜,这块石刻也可能会替换掉,真品要进博物馆保存,实际上另外一块金人队戏图和转角力士都没看见,管理员说是上头收走了,也有说丢了,真希望实物保存完好。最遗憾未关注院子外面的戏楼基础,晋王说也是金代的石砌建筑,没有游客会关注。
3、小会岭二仙庙,年代最早的二仙庙,建于1063年,第五批国保,一进院落,占地面积为1254.96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殿、正殿,东西两侧分布有垛楼、廊庑、配殿等。正殿有宋代木构的风范,关于时间点还有争议,所有判定基于一块残存石刻,庙内有一块残存石香炉台座铭文,有宋嘉祐八年(1063)题记,算是给小会岭二仙庙加了分,拔了份。
此次山西行程参观了四座二仙庙,对二仙姐姐信仰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喜欢上梳妆楼的建筑形制,相比较二仙庙金代的遗存比较多,以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