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2020-03-19 10:00:07)
标签:

道教石窟

鹤鸣山

大足南山

石篆山

牛角寨

分类: 其它南方古迹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前提摘要:四川石窟造像的数量和种类位居全国之首,2019年北京古迹群年会上,古迹寻游分享四川安岳石窟群的攻略,随后组织八天四川石窟实地访古,主要涉及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和邛崃石窟,由四川网友吉燠现场指导。本四川石窟系列博文计划18篇,包括:1毗沙门造像、2孔雀明王造像、3天龙八部浮雕、4净土变、5药师佛经变(十二神将)、6柳本尊造像等等。

第十一篇,石门山,鹤鸣山道教石刻

         道教的石窟本来就很少,早期道教“五斗米教”石刻大部分都集中在四川地区,中原地区根本看不到,能看到只是后期的“全真教”的石刻,或者明代真武信仰的石刻,比如山西的龙山石窟。有文章说唐宋时期的早期道教摩崖造像分布在巴蜀地区约30多处,无论是时间点和数量绝对值都是全国之首,所以说看道教石刻必须来川渝。

       道教石刻造像没有太多的创意,可以说都是模仿佛教的造像布局,整体造像比较呆板,没见到几个神品,没有继承和发展汉代神话线刻造型的神韵,完全被限制了艺术创新。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大足石门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造型,还有四大护法的造像,石门山还有点特色,时间点是宋代。鹤鸣山道教石窟则是唐代的,感觉一般般,造像中最帅最有名的道教大神叫“长生保命天尊”,这个名字太直接了,不是后人编的,龛左侧壁题记一则:“长生保命天尊像赞并序”,作者是当时的地方长官“剑州刺史赐紫金甲袋郑团”,尾署唐大中十一年丁丑岁(857年)。这个名号不知来自哪本道家经文,听起来好像是医学名字,唐代老百姓非常喜欢直白的称呼,在以后的道教大神排位中再也没听说过这个天尊,变成了南极长生大帝,道教六御之一,辈分极高。其实这个直白名字可以称为道教的宗旨,养生保命是道教的传统。这几处石刻算是早期道教的优秀作品了。下面按顺序记录此行的道教摩崖造像。

         1、大足石门山摩崖造像,现存造像基本以道教窟为主,集中在一处突出的岩石四周,其中2号是玉皇大帝龛,玉皇大帝像很小,两个护法神很大,这两个道教护法神成为石刻界的经典。护法神的名字是千里眼和顺风耳,都有题刻,夸张的艺术造型成就了本土道教造像的巅峰之作,特别是这两身护法神肌肉丰健,筋脉和毛细血管都有雕刻的细节,加上红色岩石的底色,让造像活灵活现,充满了动感,也是海内孤品。10号窟是三皇洞,石门山最大的大型道教窟,高3米,宽4米,深7.8米,最深的道教窟,造像比真人大,未能进窟参观。窟内现存造像35身,主尊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侧壁上层列五、八、十四数列小像,五数是上古十位帝王,八数未知,十四数为二十八星宿,13尊大型造像都是近似圆雕的大像,特别是三位道教战斗力最高的武神十分传神,三头六臂天蓬元帅,三头四壁的天猷付元帅。窟外壁四位道教护法神也是佳作,两尊是六臂神,相当于佛教的四大天王。我以为石门山是南宋最精彩的道教主题造像。

        2、 鹤鸣山道教五龛,剑阁鹤鸣山道教造像最珍贵之处是时间早,算是唐代造像,还有就是传承有序,剑阁被当地认为是道教创始者张天师的修道之处,有“张天师炼丹处”刻石,有“张天师升天处”石碑。这些可能是新的杜撰,但李商隐和颜真卿的碑文石刻是真的,唐大历六年(771年)刻颜真卿书《中兴颂》,李商隐撰有《剑州重阳亭铭》,时为唐大中八年九月一日(854年),4号龛也比较完整,以1尊立像为主,立像高达2.12m,姿态与前述天尊相同,但左手握有宝珠,脚下有莲花座。龛左下角有供养人像二身,一男一女。龛左侧壁有长篇造像题记一则:“长生保命天尊像赞并序”。由此可知这龛造像的三个最基本的信息:唐代大中十一年由郑团监造的长生保命天尊。第5龛大致与第2龛相同:方形龛,中间主像和二真人不存,后有8位护法武士,外有十二神将,只是脚下的地鬼没有最后完工。龛外左右各刻一碑形。龛的造像风格和尺寸都与2号龛相同,应出自相同的粉本。

        3、 牛角寨坛神庙,唐代道教龛,此处道教龛都可称为“海内孤本”,气势浩大的35身列队龛,没有佛教的主尊协侍之分,大家一起合影,平等自由一起成仙,35身道教天尊不知道名分,体现道教大家庭的和谐。文保编号64龛,该龛是平顶龛,龛长5.4米,高2.5米,深1.6米,半圆雕造像35尊。造像均高1.47米,足蹬鞋立于覆莲台上。造像分为前后两排,有不少女道士像。整窟道教真人群像,每一尊均身体修长,神态高雅,庄严肃穆。这是佛教不可能出现的题材。

       再说说牛角寨著名的三清龛,编号40(53)号龛,又称三宝窟。根据现今所见的文物考古资料,三宝窟应是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处以道教“三清”尊神为主的唐代道教石刻龛窟,龛长2.8米,高2.4米,深2.1米,半圆雕造像54尊,窟的右侧壁,依岩凿刻《南竺观记》碑一通,记录了唐代道教经籍纂集与分类的重要内容,是考察和研究道经编纂过程的珍贵史料。据碑文可知,《观记》刻于唐玄宗天宝八载,即公元749年。这篇碑文,不仅记载了唐代道经的分类,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道经的总卷数与各种分类的具体卷数,这为我们了解唐代道教经典的真实编纂和传承情况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4、大足南山摩崖造像和大足石篆山道教龛,南山道教石窟,最著名的是三清古洞,是道教中的大型石窟,也是最完善的道教轨仪,高4米,宽5米,深5.6米,中心柱形制窟,窟门设两个龙柱,三清主尊,配“八御”,八位道教最高等级的天尊,墙上有300多道教小仙人像,还有玉帝出巡图,春龙起蛰图,黄道12宫等等,可惜未能走进细看。另外还有一处三后土圣母像,坐在高背椅子上,都是南宋时期的佳作。

        石篆山道教有老君像一龛,老君持扇居中,两边各列十二身神像,为老君站脚助威,算是道教中比较气派的小型龛,有代表性。

         这些唐宋早期道教石窟,都是研究道教发展的珍贵资料和见证,大型窟都不能走进观看,十分遗憾。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石篆山: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牛角寨: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鹤鸣山: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大足南山: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四川石窟(十一),川渝早期道教造像龛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