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古迹群计划到丹阳访古,没人附和而取消,老高负责任地发了一个《晋行记研学中心》组织的丹阳游学链接,是个常规线路,特邀主题南京老邵协助讲解,早有耳闻老邵是南京古迹的著名民间人士,特别是他们开发的华夏古迹APP是访古爱好者的导航明灯,自己种的草就得自己拔,马上报名参加,不仅认识了热心地晋行记领队小王和知识丰富地随团讲师寒鲲,体验了晋行记的丹阳特色大餐,还得到《六朝遗韵》作者签名的书,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田野访古经历,包括现场细致的讲解,场外文字总结和疑点讨论,加上丹阳冬季的蓝天,有几个南方喜欢古迹朋友一起同行,真是一个难忘的周末。
南朝陵墓石刻分为南京和丹阳两个部分,分别占用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的两个名额,其中丹阳南朝陵墓石刻(G3-168)比较集中,一个上午我们看了八地十一处墓地神兽,都孤独地藏身于田野之中。这些南朝石兽的样本源流并不清楚,这些石兽与汉代的瑞兽画比较贴近,汉代只有想象出来的图案画和小型金属铸造艺术品,而汉代地面上只有石阙和一些零散的石人石马石狮的遗存,并没有发现类似石兽遗存。所以丹阳南朝帝王陵墓的飞天石兽群,不仅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神道石刻群,就单个体量和群体数量而言,称为中华第一神兽群并不为过,当地老百姓称其为石马,其实这些巨大石兽的名字还有讨论的余地,现在根据神兽头上的犄角数量公认为是麒麟、天禄和辟邪三种神兽的造型,独角麒麟和双角天禄为帝王陵寝前的守护神,而无角辟邪的等级要低,是王公墓的守护神,伸出大长舌头的卖萌造型,决定了辟邪的卖萌地位。我更喜欢叫他们为巨大的瑞兽守护神,南朝人以开国创新的勇气,把想象中天界瑞兽变成人间立体的造型,用巨大石瑞兽守护者着他们的帝王。
丹阳石刻是野外状态中保存下来年代最早的墓道石刻群之一,主要包括南朝齐(479-502年)、梁(502-557年)两个朝代的帝王陵寝神道石刻,全加起来才78年,但是两朝皇帝更换频繁,帝王陵号和王公墓的名字更是难以记忆,只好用老办法区分,齐老大是萧道成,梁老大的萧衍,这是两个朝代的开创帝王为标杆。原来以为这些石兽的造型应该基本相同,实际上个体神兽之间也有很大差别,不到实地参观很难从图片上体验到差别。比如体量的比较,老齐家的石兽年代稍早,有的体量比较小,和我们常见的石马差不多,纤瘦灵动,飘逸感极强,有天外神物的震撼,仰天长啸的造型显示出天兽高傲的气质,侧面图中的头部中心垂线几乎和身体中线重合,这是后来的老梁家永远不会出现的高傲。
老梁家的石兽比较稳重大气,体型越来越大,侧面图头部中线基本在前肢两腿之间,造型偏重力学受力合理,这是巨像的第一要素,艺术性反而退到次位,这些巨兽四肢依然是薄弱环节,这些经历了1500年的风雨石兽,四肢健全的仅剩一二,多数为近代修复,不仅是腿,所有巨兽的雕刻细节慢慢消失,石质材料文物的各种自然损害都有体现。石兽的头部越来越大,脖子越来越短,身体越来越笨重,越来越萌,失去天兽的气质,我们参观的同时,一边为神兽的风采所倾倒,一边为神兽的风烛残年所祈祷。
丹阳寻访南朝石兽可依据《华夏古迹》APP的定位,我们的路线是先到陵口镇,然后一路向北扫,难点是有的停车位和石兽之间有距离,步行的路线很隐蔽,由老师带领事半功倍。我自己在软件的指引下做公共汽车先参观了三城巷的四处石刻,开始对华夏古迹APP的了解。下面记录不按参观顺序,而是按照年代顺序简单记录实况,年代有争论的按主流判定,便于掌握丹阳石兽年代变化规律,仅代表个人外行的观点。
1、标注为南齐老大的父亲墓,或者就是南齐老大本人的墓,有争议,狮子湾的石兽。石麒麟1对,分雄雌,一只无头,体型较大,迈左腿,肚子也大,开国者的神气飞扬。
2、南齐老二的墓,田家村的石兽,齐武帝,景安陵,石麒麟,其中1残,粉煤灰堆场边,体型略小。
3、南齐失考王公等级墓,水经山村的石兽,辟邪小石兽,小石兽。
4、南齐失考王公等级墓,烂石弄的石兽,辟邪小石兽,坐蹲姿,最小石兽,也是蹲狮子造型的祖宗。
5、南齐老五的父亲,追封的,鹤仙坳的石兽,齐景帝,修安陵,标准的麒麟和天禄,保存最完好,成为南齐的巅峰之作。体型在南齐中算是比较大的,麒麟和天禄的体型差别很大,感觉天禄缩小2号,比较奇怪。
6、南齐失考墓,金王陈村的石兽,疑似齐老五或者齐老六墓,齐老五为帝王待遇,传说是神经病患者,杀光了老齐家的后代。齐老六是东昏候,南齐废帝,也符合体型比较小的原因,我标注为齐老六墓。无论是谁,我以为这是是形体最美造型石兽。头、神、腿是黄金比例,因为小才好造型。
7、南梁老大的父亲墓,追封的,三城巷的石兽之一,建陵,带最大石柱(梁文帝题名)、龟趺的神道群石刻,阙楼石基础,南朝墓道最全样本。此处石刻内含信息量最大。
8、南梁老大墓,三城巷的石兽之二,萧衍的修陵,开国之帝王陵。麒麟双角完整无缺。
9、南梁老二墓,为老大的第三子,三城巷的石兽之三,残缺石兽。
10、南梁老九墓,三城巷的石兽之四,有争议,标注为齐老五墓,水中倒影之美。
11、陵口石兽,陵口镇的石兽,体型最大石兽,怀疑不是陵墓镇兽,而是地域标志建筑物。为总陵墓区的入口。身体上有长期泡在水中的分界线。
此篇为丹阳南朝石刻概述,只差句容后补一处,巨大的石兽虽然威风犹存,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石质表面酥松纹裂,石刻细节在慢慢消失,新修复的痕迹又太明显,其实这些石兽是病入膏肓的老人,需要特需的保护,野外文物的保护任重道远。


































这是我最喜欢的石兽造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