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国寺大殿是南方宋代建筑中的第一批国保级木构建筑(G1-91),与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标准《营造法式》是同时期的建筑遗存,在古建筑史上有特别的意义。保国寺1954年才被发现,在1961年就被火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经被认为南方最早的建筑之一,地处深山之中并保持完整的佛教寺院规模建筑群,在南方多雨潮湿不利于木构保存的条件下生存下来,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北方更优秀的建筑遗存。
1、与北方同时期的辽代大木构相比较,北宋时期的保国寺大殿建筑遗存(1013年)从规模和选材都属于末流,但是,保国寺属于北宋统治地域内南方的早期建筑遗存,是北宋《营造法式》的直接见证,北宋时期是中国公认的木构建筑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统一标准的起始,《营造法式》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其中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苦于在北宋管辖地域内找不到太好的建筑遗存,浙江的保国寺和六和塔成为最经典的范例。而大辽国伟大的建筑遗存只能算是北宋建筑技术输出的作品,甚至是北宋工匠的杰作,这些认识源于大辽国没有自己的建筑理论根基,只有对佛教建筑的诚心和财力物力。
2、与山西众多的早期大木构建筑相比,保国寺几乎是孤品,但是,保国寺在宁波,处在古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上,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唐宋时期,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文化贸易往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山西再多的古建筑遗存,也是闭塞之地,不能像宁波港口一样,把建筑样式影响到日本和朝鲜,现在日本早期“大佛样”建筑模式兴许受到北宋南方建筑模式的影响,而保国寺是南方北宋时期极少数建筑遗存,苦苦支撑着建筑渊源地珍贵历史遗存,成为建筑文化传播印证溯源的星星之火。
3、参观保国寺本身就是极美的享受,现在是古建博物馆,深山古寺环境幽静,游客很少,山下景区售票大门到山腰寺院山门有一段很长的山路,我来回走了两趟,山门处有两个移来的唐代石经幢,很提气,天王殿内是介绍保国寺大殿建筑结构和技术特点的大屏幕,很科技,配殿也有收集来的清代砖雕组件展示,很精细,而真正的北宋建筑,只是保国寺大殿中的长方形核心建筑,周围是清代加的围廊建筑,混为一体,外行很难分清楚,历代维修的痕迹也难辨析,比如所有石柱础都是清代更换的,这种维修方法常见,木柱底部最容易腐烂,把腐烂去掉木柱就短了,最简单的方法是更换石柱础,可以理解。其实作为普通的爱好者,看清楚那些被古迹大咖重点介绍的建筑特点即可,比如江河湖海四方客的博客文章,中式营造公众号,关注几个关键词,四柱八架橼,七辅作双杪双下昂、瓜楞柱、宋代彩绘七朱八白,“蝉肚绰幕”构件,梅园石,石佛台石刻题记,双月梁形阑额,等等。我已在照片中做出标注。
4、保国寺寺院布局第一怪,钟楼、鼓楼被圈在院墙外,中心轴线主建筑大殿两侧砌出墙体,隔断与其它建筑的联系,钟鼓楼都在垣墙外面,这些布局是什么时间开始的也未知,可能与宗教无关,与防火有关。
5、保国寺寺院布局第二怪,大水池设计在大雄宝殿外,这种布局在佛教寺院中第一次见到,净土池是寺内南宋时期的唯一遗存,“一碧涵空”四字由明御史颜鲸所题。这种殿前水池可能是天台宗或者净土宗早期寺院布局,猜测涉及佛教十六观的概念,其中第五观是水池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这种修行只存在于佛经中,实际操作早已失传。宁波著名的阿育王寺和天童寺都有大水塘,但是位置都在寺院山门之外,储水池方便僧人日常生活用水,对木构建筑防火也有必要。
6、
保国寺大殿布局有第三怪,精美藻井被隔在“精进院”的门外,大殿前槽天花板上三个镂空藻井,是最炫目的木构造型,所有来参观的人都会发出感叹,只是这种藻井一般是设计在主尊佛像(或大菩萨像)的正上方,可是保国寺藻井不在石佛台的正上方,而是在前槽的位置,在“精进院”木牌匾之下应该有一个木门栏,木门之内为佛造像,把前槽隔离在佛像之外,形成类似献殿的轨仪结构。这种建筑布局在结构示意图上比较明显,前槽建筑其实是个前廊,原设计大殿大门在挂牌匾处,藻井下面可能用于佛教法式的礼仪中心,或者在仪式上摆放贵重的贡品,可惜了这个最早藻井并不是佛祖头顶的天宫。
保国寺博物馆能学习到早期大木结构的知识,可以随意拍照,不愧为传播知识的大气宁波,辽宁奉国寺和宁波保国寺,都是第一批大国保,一南一北的开放参观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必须都点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