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副造像,北魏一尊不留白的单体造像

标签:
邺城造像国博和合共生谭副造像杂谈 |
分类: 参观博物馆 |
谭副造像的正面也有一些刻字,感觉不是造像本身初始雕刻设计好的,是后来被人涂鸦加上的,虽然也是供养人侍佛的题字,可是正面没有留出刻字的位置,刻字附近造像图像也都是带头光的佛像,与供养人无关。正面图像意喻万佛听释迦摩尼说法,刻字很唐突,特别有一行霸气十足的刻字“邯郸县庞安兵”,明明就是蛮横地刻下了部队的番号,这是在战乱中求佛祖保佑,还是为自己部队自豪,不得而知。联想起《长安十二时辰》,其中老百姓以自己居住地为名号,介绍自己说“长安某某”,非常自豪,而军人自报家门常说“安西陇右兵”,部队番号足以名震江湖,《长安十二时辰》中介绍张小敬时就说他“十年陇右兵,九年不良帅”。介绍崔器,“陇右崔器,旧历二十三年募兵,军帐中攒有贼头八十四颗。”。龙波战死前高喊“安西都护府陇右道第八团旗手萧规,有种来战”,以陇右兵的彪悍而自豪,蔑视眼前的龙武军、右骁卫和虎贲军的长安城皇家编制,不知邯郸县庞安兵是什么水准。
谭副造像正面大佛是早期佛造像的标准形象,波浪发,厚重大衣,手掌上也有细节,莲花台也不留白,有神鸟之类的雕刻,背屏侧面也有精美的纹饰,化生童子的纹饰,背屏火焰纹顶点有飞天捧佛的造型,这种造型在后期的造像中很少见了,比如不是捧佛像,而是捧博山炉等等。背屏莲花和11佛可以看到贴金和涂色的残迹,应该是色彩斑斓的样子,这部分浮雕基底比较粗糙,可能是因为要经过涂装表面处理,已看不到当年涂装后的样子了。
我最喜欢背面的浅浮雕,最上层是建筑的造型,一斗三升,人字拱,与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一脉相承,只是屋檐下不再是汉代神仙,换成了交脚菩萨,屋顶上凤鸟还在,多了一个七级相轮和飘扬的经幡,这种建筑屋顶的造型与法门寺出土的铜浮屠极为相似,图像与建筑模型同时还原佛教建筑的外观。交脚菩萨的身份没有唯一性,旁边有四名协侍菩萨,形象生动,造型罕见,榜题标识左边是此大梵天王、难陀龙王,右边是天帝释、跋难陀龙王,其中大梵天王头饰上有佛像,动作像是吹乐器,难陀龙王有七个头的标志性造型(六个副头),天帝释好像是帝释天,身穿铠甲,头带鸟冠,没有武器的武士护法形象,跋难陀龙王与难陀龙王是对称的,哥俩一般见于密教中胎藏界曼荼罗,这种组合区别于常见的金光明忏法20诸天。这也是背面图案的亮点。下面布局是供养人像和榜题,最下面是非常工整的造像铭,约280字,大概是描述造像的背景资料,北魏书法的实例。
总之,谭副造像在邺城窖藏造像中算体量比较大的,修复比较困难,所承载的信息量也比较大,在我心中,也算是邺城明星造像之一。当然其艺术性比不了北齐的四面造像塔,那个是镇馆之宝,独秀一枝。
(下篇,王处直墓武士浮雕,五代墓室浮雕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