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满城汉墓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金缕玉衣杂谈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1、长信宫灯是夫人墓中的随葬品。
西汉墓本身就是中国历代古墓中最稀罕的品种,而满城汉墓是中山国第一代王靖王之墓,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武帝刘彻的庶兄,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公元前113年,统治长达42年。所以,满城汉墓是公元前113年时期修建的,汉代有同坟分葬的习俗,满城大墓实际是两个大墓,分别为主人大墓和夫人大墓。满城汉墓区别于汉代平原地区砌砖和土坯木质墓穴,这里的墓穴是半山腰岩石中直接凿出大山洞,规模跟现在的公路隧道差不多,工程量非常之大,保密工作非常之严厉,躲过了历代所有的盗墓者,是修建古代墓穴的成功范例。满城汉墓拥有以山洞为墓穴的特殊制式,就是两个大山洞,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容积约计2700立方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夫人窦绾墓和主人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也是有房有车,马车房更大,防盗措施更加严密,用铁水封门。而著名的长信宫灯就在夫人墓中(见位置照片)。
关于长信宫灯,上面有9处65字的铭文,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其中6处刻字规范,涉及“阳信家”的内容,估计是该灯的第一位主人,为什么有6处铭文,因为宫灯可以拆分为6块部件,每块部件都有铭文篆刻,很工整,这种精细的配套管理细节,从侧面反映出宫灯建造者或者是“阳信家”的文明水平之高。而剩下3处刻字比较潦草,涉及“长信”宫的内容,比如“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因为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景帝之母,刘胜之祖母)居住的宫殿,属于皇宫里的物品标识,权重位高,所以该灯以“长信宫灯”命名,可以说是这个灯的第二位主人,算是在皇宫里镀过金。最后这盏精美的灯辗转到中山靖王刘胜夫人窦绾的手中,算是第三位主人,没有铭文,只是随葬在夫人的棺椁旁,足以显示出夫人对灯的钟爱程度。
长信宫灯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采用分体铸造,然后整体组装为一体。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燃烧的是动物脂肪或蜡烛。这种科技水准很高的灯具,具有对烟气减缓的环保功能,这是照亮两千年前帝王宫殿之夜的真正明珠。
2、墓中出土文物见证西汉的生活科技含量。
网上介绍,满城汉墓中的文物还创造多项全国之最: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计时器铜漏壶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个古代天文学器物;一个由石磨和大型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是我国至今所见体积最大、时代最早、设计科学、构思奇妙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500多件兵器中,有我国最早采用刃部淬火新工艺的铁剑,而刘胜的铁铠甲,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铁甲;一件玻璃盘和两件玻璃耳杯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还有些文物对于我们就是看个热闹,比如大型的可拆卸豪华帐篷,大型精美的马车装置,适合旅行的便携式家具,比著名的金缕玉衣更接地气。这些都是两千年前的王公实用物品。让我们触摸到遥远荒蛮的祖先,有着不为人知的高科技生活方式。
3、墓中铜器制品有铭文标识
在墓中出土的铜灯、铜盆和铜罐,很多都有明确的铭文,主要是对器具的描述,类似我们现在固定资产的登记管理,对每个器物建立了档案,并镌刻在器物上。其内容细致程度在2000多年后的现代社会也难于做到,达到了故宫收藏品的管理水准,超过普通博物馆对文物的管理水准。中山国到底有多少未知的神奇。
4、关于错金博山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