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在野外露天见到有佛像的石碑,是在石经山的藏经洞外面,有两块佛造像碑首的经文石碑,这种有佛像的经文石碑在元代以后就绝迹了,也有一说被更有表现能力的石经幢所替代,所以说,有佛像的石碑都是老古董,一般都存放在博物馆的石刻展厅,比如我去过的山西博物馆,山西纯阳宫石刻艺术馆,河北博物馆等,精美之极,有的造像碑超过4米高,令人咂舌。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初的故宫的中印文物特展,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各文物大省都把经典的造像碑不远千里运到午门展出,代表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享受文物至高的荣誉。可惜,北京地区没有此类的经典的造像碑,首博有一件(赵峻兴536年造像)比较简陋。
说到“宋小儿金刚碑”,与北京石刻艺术馆有缘,今年10月正好是该艺术馆成立30周年,并举办了“丰碑在兹——馆藏贞石珍拓特展”,特展上最大的一幅石碑拓片正是宋小儿金刚经石碑的早期拓片,让天翔128给我拍张与拓片的合影留念。我也非常幸运蹭去了特展的开幕仪式,我原以为报名是免票听讲座,后来才知道人家本意是请关注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参加特展的开幕式,像我这样的闲散傻白人士是没资格的,结果误打误撞,石刻博物馆领导大人还非常客气的问我来车的车牌号,登记后可以直接开到馆内的停车场,我非常激动的认真地在共享小黄车上找了半天牌子,没有发现牌号。
宋小儿金刚碑不是真正意义的造像碑,应该算是佛经碑,正经儿的名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碑(宋小儿施刻)”,碑青石质,通高2.33米,碑首高0.55米,宽0.95米,厚0.20米,碑首为螭首造型,前后两面都有造像,前面圭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龛两边刻有“清信女宋小儿敬造上,金轮圣神皇帝及师僧父母”的清晰文字,其中“金轮圣神皇帝”太有针对性了,简直就是年款的最好证明,所以,这块没有年款的石碑被定位武周时期,公元684--704年,武则天女皇的年号。清信女是指佛教指接受五戒的在家女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女信徒。而女士的大名字取名“宋小儿”,非常容易记忆,但非常难展开联想,在男尊女卑的唐朝,把一个女孩叫“小儿”,不知道是家长希望她是个男孩呢,还是父母叫孩子的爱称,反正古代石刻的名字都很古怪,有文化背景的贵族家庭不会这样起名,也有一个可能,比如旁边同类石碑敬造者就是有公务员背景的大人物,只有“平”和“袁”的两位人士,没有刻出自己的名字,所以,“小儿”也可能表示一种地位身份上的谦逊。
无论怎样,这个叫“宋小儿”的女孩做了一件男孩也做不来的事,为信仰,尽自己的全部资产为父母敬造了一个佛造像石碑,成功地保存至今没有损坏,成为北京石刻界的珍贵文物,成为流传千古的女孩,与同时代的女皇一样,成为唐朝女性的历史代表人物。
该碑碑身高1.49米,宽0.92米,厚0.21米,刻有两部佛经,正反两面及两侧刻有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碑侧右边第三行中部往下刻有唐三藏玄奘翻译的《心经》,都是佛教传播最广的经典著作,我只听过心经歌曲,比较好听。
比较奇怪的是后配的碑座,高0.29米,宽0.91米,厚0.62米,正面有明代的题刻,根据题刻内容,说此碑原来没有字,卧在荒野中,是财主张普旺联合本寺住持,重新立碑,那么说石碑上的佛经和造像不是同一时代的,这一点非常诧异,因为另一块碑的碑首也有明确“朝议郎行幽州范阳县令平,与县开国子袁敬一经之碑供养”的题刻,其中“敬一经之碑”表示这块石碑是经文碑,没有文字如何称为经之碑,难道宋小儿碑没有经文,只有碑首的佛造像是唐代的,有扑朔迷离,有故事的石碑。
把题刻全文录制如下“此碑初建不书字,唐朝袁朝石碑二确。永乐年间,有都督潭将碑因碍卧于地,土贱尘埋,至六十余年。今成化十年甲午崴次冬十月,有保定府新城县韩杜社善人张普旺游于此碑所视之,先遗言不忍,发心议言本洞、本寺住持嗔嗒口悉哩同大众施财复立。”
非常喜欢宋小儿石碑,虽然不是造像碑,也无法同其它佛像石碑媲美,但也因为碑首的唐代造像,在北京地区比较稀缺,物以稀为贵,宝贝是自家的最好,有时间还要去石经山看看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