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寺塔,和珍藏在博物馆的塔内佛像

标签:
幽居寺塔北齐佛造像唐塔旅游杂谈 |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在网上查百度和360百科,对幽居寺塔的介绍张冠李戴,可见这个塔多么不受待见。幽居寺塔为第五批国保文物,幽居寺内原有两块北齐石碑上的信息可能是寺院最早的记载。这两块石碑和辽代经幢被拆迁走了,两块北齐石碑被分别冠名为《赵郡王高叡修寺颂记》和《赵郡王高叡修寺之碑》,立碑时间大约为大齐天宝八年(557年),碑上记载着寺院最早的开创时间是立碑前20多年,大概是东魏天平初年(536年),那时绝不叫“幽居寺”,寺院最初的名字是“定国寺”,比较霸气,也算是北齐的皇亲国戚投资的。随后败落,元代重修又兴旺一阵子,名字改为“祁林院”,两块元代石碑,一通为大德五年(1301年)的大元历代圣旨恩惠抚护之碑,一通为大德六年(1302年)的祁林院圣旨碑,元代以后继续落败,少人问津之后,不知那年那月很自觉地又改名成为了幽居寺,当然,我猜“幽居寺”可能是后人根据寺院内北齐石碑上的“居之口幽,登之乃灵”的描述,取名幽居寺。
现在的砖塔是不是建寺同期的建筑不得而知,其实可以鉴定一下老砖的年代,有专家说是北齐塔,但公认至少塔的形状是唐塔的。我所见最大的特点是塔檐造型用了长方砖的一角,也就是把砖斜45度摆放,每块砖只露出一角,形成90度的尖角造型,通过五层的叠涩形成塔檐,呆板的直线造型通过一个小小的变动形成曲折的变化,也算是灵活应用青砖的早期范例,当然,现在不足为奇,农村砌墙造型也有此类用法,而用在唐代大型砖塔上也不多见,也算是简洁朴素中求变的办法,这种砌筑手法叫“棱角牙子”叠涩装饰法,据说北齐比较流行,可惜没有用来对比的实物建筑。
根据刘建华先生文章介绍,幽居寺塔塔门朝正南向,为四方形七级密檐塔,高23米,边长5.2米,墙厚1.4米,内部中空,原有木质楼板和楼梯,五六层的东西墙壁上有壁画。塔门的石质拱形门劵和石质门栏有线刻佛像及花纹,疑似北齐遗物,可惜都不存在了。我们能看到的是塔的外立面,奇怪的是有几层的塔檐下面有彩绘,不知道是什么时期的,可能是近代修复时所绘,这在四方形砖塔中第一次见到外立面的彩绘,是谁的主意。通过一张分布图能看到幽居寺塔附属文物的分布,高叡敬造的三尊佛像分别被供奉在塔内的三面墙壁,同时,砖塔内还有小型高浮雕造像15尊(18尊丢了3尊),通高在20—48厘米之间,有着明显的北齐造像风格。另外,砖塔外还有三尊较大型的无头石造像和一个建于元代天历二年(1329年)的石经幢以及北齐碑、元碑各两通。这些附属文物极大提升了幽居寺塔的历史文物价值,也是同类唐塔所不能及的。
我在河北省博物馆看到了高叡敬造的三尊佛像和15尊小型高浮雕造像,不仅美轮美奂,而且三座大造像的基座分别有大齐天宝七年的题刻(556年),题刻标明北齐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赵郡王高叡,为彰其亡伯、兄、父、母、妻及自身功德,选择上好的汉白玉石敬造了释迦牟尼佛(伯父和兄)、无量寿佛(父母)、阿閦佛(自己和妻子)三佛,供奉在幽居寺内。在以前所见众多早期造像的题刻中,幽居寺塔所供奉的高叡佛造像的题刻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可以联想到一座塔,可以联想到幽居寺,可以联想到北齐短暂的瞬间,高叡在36岁时结束的生命,确以坚定的信仰,跨越了唐宋文明的时段,直接把北齐佛造像的神韵传颂到今,令人惊叹。
三尊佛造像的材质是汉白玉,佛像高度2米,文章介绍佛像本身有彩妆,黑色包含发髻、眉眼和服饰,红色包含嘴唇,浅褐色包含手足和肌肤,彩妆年代不详,佛首是低平肉髻,面相浑圆,细眉长眼,双目垂睑下视,鼻直翼宽,唇丰满,短促颈,大厚耳,薄衣贴体。三尊佛像与北魏晚期以后流行的瘦骨清像不同,反而是采用了着重表现身体健壮、丰满的手法,专家分析是受南朝流行的张僧繇画风的影响,张僧繇以张得其肉的独特画风,而薄衣贴体则体现了曹仲达“曹衣出水”的画风,是北齐佛造像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