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北京古迹QQ群安阳四日访古,去灵泉寺之前连著名的“大留圣窟”、“大住圣窟”都不知道,只是知道万佛沟里有百十个唐代的摩崖塔,比洪谷山的最大的摩崖塔要小,可欣赏性不明。当我们来到灵泉寺,山沟中的景区处于关闭状态,进万佛沟的山路被洪水冲垮,最近刚刚修好,还未开放。灵泉寺寺院前面的小卖铺是个咨询处,美女大姐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好在当天有工作人员在“大住圣窟”拓片,我们也就顺利进入万佛沟参观,随后离开灵泉寺,去东山参观“大留圣窟”附近的摩崖佛龛,数量没有万佛沟的多,但是石质材质要白,保存状态好,多是尼姑的遗存。
灵泉寺塔形龛的参观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第一次见证这么多的唐代摩崖佛龛,没有太多的佛像,但是塔型佛龛多有题记,留下很多文字的记载。也许正因为这里没有太多的精美佛像,旅游价值不高,才造成这些隋唐时期的石窟和塔型佛龛默默无闻。回家后,带着很多疑问,在网上查到安阳慧心的博客,董家亮先生无私地把灵泉寺资料和研究成果公布在网上,免费浏览,功德无量。这些隋唐时期的古迹,哪怕是有一座石佛龛落在北京的西山上,都会成为耀眼的古迹明星,想起自己在凤凰岭苦苦寻找辽代碑形摩崖线刻,那个涂鸦式的线刻竟然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摩崖碑形石刻,而在灵泉寺的宝山上,随处可见这些珍贵的石刻,简直就是遇到宝藏了。
这隋唐的宝藏在历史上一直处在沉寂状态,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考古人员的到来,发掘了灵泉寺在佛教史早在禅宗发明之前的蛛丝马迹。到1983年,才真正对灵泉寺考古清理,我们所说的万佛沟,早期叫“宝山”,佛龛编号是“宝山XX号”,大住圣窟在宝山,是核心古迹,灵泉寺东山叫“岚峰山”,佛龛编号“岚峰山XX号”,大留圣窟在岚峰山,是核心古迹,可惜被堆土封闭。两处山脉合起来有东魏、北齐、隋、唐及宋代石窟、佛塔、浮雕石龛等共209处,都进行了编号。编入《宝山灵泉寺》一书。我没有这本书,所有注解参考安阳慧心的博客文章。
本文不涉及石窟,单说塔形佛龛,网上介绍,灵泉寺共有153座浮雕塔龛,最早的是宝山61号塔龛,隋开皇九年(589)正月建造,比丘法澄枝题塔;最晚的是宝山42号碑形龛,宋咸平四年二月(1067)建造,时间跨度近500年。从形状看有塔形、尖拱形、佛龛形、屋形(殿堂式、亭阁式、房屋式)碑形等。其中75座仍存有清晰的铭文题记,为支提塔、灰身塔、碎身塔、散身塔、像塔、影塔、灵塔等。这些浮雕塔龛各具特色,绝无雷同,雕刻精美,令人赞叹。在国内时代最早、数量最多,对研究中国佛教史、建筑史、雕刻艺史等具有一定意义。
我们老百姓所知道的佛教,多是唐僧西天取经而来的,而历史记载玄奘取经归来的时间是645年,那么从东汉到大唐盛世,没有唐僧取经之前的佛教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了,而灵泉寺塔形佛龛,题刻和摩崖经文,从遥远的隋唐保存到现在,不知会解读出什么信息。首先说塔形龛的样子涞源,一定有过很多的大型砖塔存在,比如修定寺塔,灵泉寺玄林禅师塔(老照片,已毁),这些塔是单层四方塔,塔顶造型各异。一些细节反应在塔型佛龛的浮雕里。如今大型的四方塔保留的极少,而仿制这些大型塔的塔形佛龛,塔形中的塔顶造型变化各异,仿佛有大塔的立体影像,可细细玩味,存世最多的也就在灵泉寺了。
再说塔形佛龛中塔顶和塔身连接处的人神浮雕,这个分层是塔形浮雕最精彩的地方,特别是这些神人托举塔顶的身形体态,简简单单的刻画,对参观者来说甚至超过了对塔身佛像的渲染。我不明白这个分层对当时的佛教是什含义,好像是极乐世界和我们所在世界的分层,特别有意义的是我在修定寺塔的砖雕上也发现了这个分层,由力士像和仙人形像组成的分层。灵泉寺塔形佛龛中的分层也有力士像,也有四仙人,五人仙人,六人仙人,和其它各种组合。佛龛也有一些唐代特有的建筑细节,人字梁,鸱吻。
总之,一般游客很难从乱草中一堆的摩崖塔形石刻中体会到什么,灵泉寺周围埋藏着佛教大师,有的比唐僧还早,比如:道凭法师、灵裕法师,就连唐玄奘、《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等曾到灵泉寺拜访求师。这些佛教大师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南北朝、隋和唐朝初期,这里的道凭、灵裕以及慧休、法砺等高僧佛学成就极高,灵泉寺至今保存着隋唐时期“三阶教”产生、发展的原始记录。我不知道什么是佛教早期的“三阶教”,现在也早已失传,我理解是,灵泉寺佛教遗迹,见证唐僧之前的佛教传承。

旧照片上的塔,可能就是摩崖塔的原型塔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