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翠屏山多佛塔,乱石块堆砌的塔

分类: 河北天津山东古迹 |
这是第五篇多佛塔,计划去山东平阴县的两处重要文物,一个是翠屏山多佛塔,一处是永济桥,顺便捡到齐长城遗址和东阿古城门,东阿古作坊遗址,北京古迹群一路欢歌。但是这些古迹的水准不高,最有名的多佛塔就是乱石块堆砌而成的塔,说是唐塔,没有确凿的证据,明清两朝一直重建可能就是明清的石塔,至于塔上镶嵌的石质佛像,也并不精美,数量多而已。比较欣赏宝峰院的整体石砌建筑造型,山花型的四个高楼角,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墙碑记录,非常有特色,与多佛塔浑然一体,这才是清代以山石为基材的特色建筑群,简洁而实用的创举。
要说唐代的遗迹,还是要算山腰中宝峰寺大殿后的摩崖小佛龛,佛像旁边小线刻摩崖碑有天宝十一年(752年)的年号,证明唐代这里就有人留下了记号。关于这个小佛龛,题记的内容没有查到,摩崖上有不少文字,无法一一辨认。在网上找到一篇《翠屏山泉池》的文章,原来这些佛龛和石窟与翠屏山的泉水有关,这是济南地区,包括平阴地区最炫耀的胜迹,自唐代以来一直被推崇,也是翠屏山成名的最重要的自然景观,泉水是这里的灵魂。
《翠屏山泉池》写到,《平阴县志》记载,翠屏山有六处比较有名的山泉,而唐代宝峰寺遗址东北侧山崖处就有有三处,一处在石窟里面,称为“杨枝泉”,泉水自石窟正面石壁上方缝隙中渗出,顺势流下,形成数支细流,状如杨柳枝。石窟正面有三尊佛造像,头部已损,高度由40公分,风化严重,但身姿依然优美。佛造像右有一块墙碑,平阴知县王自谨《水山寺浅渠吟前韵》一诗,草书字体,万历十五年年款。石窟左墙是摩崖横碑,是顺治十年张宗旭撰文的《杨枝泉说》石刻,标题有明显涂改,还有一块摩崖诗刻,山东按察司副使沈钟明弘治庚戌年(1490)冬,游翠屏山时曾留诗赞曰:"峰尖孤塔势嶙峋,培嵝纷然莫与邻。十里横陈开野望,一锥直上插苍旻"等等。石窟右墙是大型摩崖碑《重修宝峰院记》,年款未拍照。石窟里面这些摩崖碑是明清碑。
另一处在大石窟左侧上边,称为“浸润泉”, 据说泉水从岩缝中渗流而出,滋花润木,现已干枯。摩崖上可见石佛龛两个,主佛龛20公分以内,有造像5尊,一佛二胁侍菩萨和二个供养人,也是风化严重,另一个佛龛10公分,是并列四个供养人,朝向主佛龛。两个佛龛中间有凿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的线刻摩崖碑,鹿崇贞造像,奇怪的是两个佛龛不对称,好像没有完工,该处有一片摩崖石刻,一些历代留下的墨迹,可惜字迹小而未能辨识。至于第三处泉水,“有本泉”也有大字摩崖泉名的石刻,遗憾未能找到。这处山崖虽然滋滋流淌的泉水未能看到,但是大石窟内依然有水迹,地面潮湿未结冰,回想起来,山泉才是石窟的真正主人,而翠屏山古人称为“水山”,以水(泉)而得名的山,而摩崖佛像成了配角。
如今环境的恶化,翠屏山的山泉枯竭了,成为一座极为普通的荒山,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特点,就是再重新大兴土木,绿化环境,没有泉水的翠屏山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只有多佛塔,乱石堆砌的艺术,石佛造像的工夫,撑起了翠屏山的旧名。山路上一片新旧摩崖诗刻也分不清楚,其实保护好摩崖石刻,保护好古迹遗址,远远胜过修建几座新庙的功德。
多佛塔,嘉靖元年至六年重造(1527),塔高近20米,共十三层,八角形,边长2.3米,塔身下粗上细收分明显。每层塔檐皆用不规则石块叠涩而成。底层塔身最高,两层拱券式佛龛。从第二层始皆是每层为一层佛龛,每个龛内雕佛像一尊。佛像原有104座,现存84座,故名多佛塔。铁制塔刹有金火匠杜文剑、杜思温和嘉靖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