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下花园村龙王庙,红龙的遭遇

标签:
延庆龙王庙壁画龙王行雨图雨毕回宫图 |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上周末,北京古迹群组织延庆小庙游,重点体验延庆地区乡村小庙的独特壁画,寺庙壁画是古迹寻游群主的最爱之一,有这样热心老师的现场指点,壁画的整体布局和各路神仙立刻变得有立体感,呼之欲出。一日参观了十几个小庙,透过斑驳的土墙壁,揭开覆盖在上面的泥草,仔细辨析残破的画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延庆本地乡村画师虔诚的手绘,按照古迹寻游老师的介绍,几个龙王庙的壁画出自同一个版本,据说是1937年某村世代相传的画师所为,有延庆本地五龙庙龙王信仰的独特意义。
我不知道乡村画师看没看过吴承恩的《西游记》,我对龙王肤浅的理解多来自小时候读的《西游记》小人书,那里的龙王可以随意化身,化为人形,化为白马,化为塑像中的龙王造型,也可以在最危急的时候化为真龙的原型。可是,在延庆龙王庙的壁画里,真龙只是一只普通动物,不会变换身形,也没有法术,身上骑着一个官员,这个官员叫龙王。比如壁画中的红龙,行雨的时候,被一个叫红龙王的人神骑着,雨毕后红真龙被锁在树上,而那个叫红龙王的人神自己换成骑红马回府了,排位在五龙中的第二位,壁画上的红龙就是这种卑微的地位,可惜真龙的优美身形,那可是我们中华民族崇拜的真龙天子的兄弟。
《寺庙北京》一书中说,佛教中的龙与汉文化中的龙概念不尽相同,一般比喻愚痴之人所受的果报,属于畜生趣,低于人智。佛教有天龙八部之说,他们在守护佛法的同时,最重要的任务是行雨。龙王以威严身姿相貌和无所不能的功法受到佛教信徒的尊敬,华严宗也和龙王有密切的联系。不知道这些教义会不会降低民间对龙的神圣崇拜的程度,在北京门头沟地区遇到干旱气候,有把龙王塑像抬出来爆晒的习俗,让龙王体验一下人间的苦难,这种态度绝不是对神灵的崇敬,而是对失职地方官的怨恨,民间传说中龙的形象,远没有皇家自认的那样高大不可一世,这里的五龙庙出自于道家,道书《龙王品》有五帝龙王,东方青帝青龙王,南方赤帝赤龙王,西方白帝白龙王,北方黑帝黑龙王,中央黄帝黄龙王,红龙是南方赤帝赤龙王的坐骑。
寺庙的壁画,其实就是神像的背景画,也是一种教义的宣传栏,黑板报。其作用之一是烘托突出展示主角儿神像,比如一个展销会,展台的设计是要突出展品,所有的背景图案与推出的展品相适应,又让参观者通过展板接受知识的传播,寺庙壁画也成就了壁画画师的行业,这个行业也有伟大的传世作品出现,可惜,我们在乡村寺庙里是看不到的,如今这个行业彻底消失了。怀念那些能写户外标语和墙壁宣传画的人才,都去哪了。
龙王庙的壁画也是有一个设计的整体结构,后墙是龙王塑像的背景画,因为没有了的塑像,壁画失去了烘托的对象,显得十分凌乱。中心对称龙母图案,两边用屏风斜框框了一排神仙像,分不清谁是谁,都成神仙了,还要论资排辈,网上说后墙图案绘有龙母、五龙、雨师、山神、土地、财神、二郎神等13位神仙,是与前面供奉的主角儿一起在天庭为官的神仙,有的神仙和下雨之事沾边,有的神仙不沾边就是互派大使,兄弟一起享受人间的香火。龙母是核心,也是龙王家家庭内部背后做主的主心骨,老话说的好,老太太在,家就在,龙王庙也是如此。
龙王庙东山墙为“龙王行雨图”,西山墙为“雨毕回宫图”,这是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最吸引参拜者的地方,龙王行雨图以墨黑色为底色,展现出人间上空乌云翻滚的气势,神话传说中的众多神仙都露了一个小脸,古迹寻游老师一一指给我看,没记住那么多,回头去看看古迹寻游的博客壁画专贴。反正有雷公,电母,风婆,云叟,水车童子,彩虹童子,印象最深的是四目神,测量雨量的神仙,看他的眼睛就晕,也算是监察部的高管了,《西游记》就有龙王未能按规定的雨量下雨被斩首的故事,估计是四目神告的状,让龙王丢了性命。
龙王下雨本来是精彩的神话故事,慢慢细化演变成一套官僚办公的程式,有圣旨,有各级官员下雨前的准备,有五个官员一起驾乘五条龙布雨的合作,有雨后骑马回家的场景,有检查和衡量下雨工作成绩的质量保证系统。龙王果然是个爷,是个管理真龙的饲养员,一个类似弼马温的官职,那个管理红龙的龙王长的最丑,南方赤龙王,一眼就能认出,只是感慨真龙的地位只是一个天上飞的坐骑,一个在天上拉着水车的动物,完全颠覆了神龙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关于本次活动记录,参阅古迹寻游群主的博客,期待对壁画的专业介绍,感谢古迹寻游群主和群内兄弟们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