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胜庵,大安寺寻觅燃灯古佛道场

标签:
古佛道场超胜庵大安寺石刻密云摩崖石刻遇仙石 |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去超胜庵参观只是个组团出发的理由,而大安寺遗址才是寻古的目标,大安寺东侧两处摩崖石刻,才是隐藏的最终的目的。这两处石刻的附近有佛龛,被当地的供养人虔诚地供奉着,由于山势险要,几乎没有外来人想看看摩崖石刻的真迹,北京古迹群可能是唯一组团来参观的团队,而只有三个人见到古佛道场,这种痴迷也是一种病,而对于摩崖石刻,能有朋友自远方而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难得的聚缘。以此纪念聚缘老师停留在悬崖下的明智时刻。
再说主角超胜庵,坐落在密云云峰山景区中,是一个全新的老寺院,这是一个在遗址上修旧如旧的范例,也是一个利用寺院遗址发展旅游的范例,这里由台湾人经营,超胜庵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点缀,
在山中开发特色的林中别墅,建立会所和高档旅游住宿才是盈利的支点,难怪由台湾人编写的《北京伽蓝记》的书里,密云的寺院记得有超胜庵,据光绪八年《密云县志》载,超胜庵始建于唐代,金、明、清各代皆曾进行重修,1943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毁于战火,直至1993年才开始重建。这种记载北京周边的寺院多了去了,《北京伽蓝记》偏偏选择了超胜庵,有台湾裙带之嫌。我并不是想说超胜庵不够资格,仅凭超胜庵的建筑规模是不够资格,里面也没有什么古迹,但是,在超胜庵附近山沟里,有两处比较集中的摩崖石刻古迹,给超胜庵所在景区加分不少,可以说在密云的寺庙之中拔了头份,摩崖石刻组团的效果不可小觑,另外,现在的超胜庵景区可以远望密云水库,古代没有水库不知是什么景色。
超胜庵后山沟,是一处石刻集中区,以观音洞为中心的摩崖石刻山沟,超胜庵所在景区有所谓的清代旧云峰十景,而今已风光不再,唯有清康熙年间兵部尚书范承勋的手笔,清晰地刻在摩崖上,与山沟和山洞景色呼应,形成山涧古道的人文特色,据说范承勋对十景都写了五言赞美诗,是个有才华的武将,这里曾是他的后院。“尘外赏”表达了一种厌世的消极情绪。另外还有“灵境”“苍玉屏”巨型摩崖石刻,精美之极,路边一块石头上有一个碑形“云峰山”,合计四处,还有一个无字碑,。
超胜庵前山山巅,有一处胜迹南天门,山头上的突出的搭石头形成迷宫,这是从山下来超胜庵朝拜的古道必经之处,是上山的垭口,如果把超胜庵比作天宫,这个垭口就是南天门,进入天宫的入口,山顶上一堆巨石,有七处刻上一些小小的字,成为遇仙石石刻群,享受密云县文物保护的待遇,这些字有,“桃盘石”“仙手印”“棋”“遇仙石”“仙门”“仙座”“九冲天,王子遇仙记,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仙境未一日,凡世百余年。己巳年三月,李如升书,肖汉德刊。”
古迹群天翔群主来超胜庵的云峰山景区,绝不是看中这几处好找的摩崖石刻,他最想找的是大安寺遗址附近的摩崖石刻,关于大安寺的信息几乎查不到,连超胜庵的管理者都不知道附近有个大安寺的遗址,建于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的大安寺,其实与山下村庄的距离更近,其遗址附近有个大瀑布遗迹,可见大安寺当年的风水如画。据说《大金重修大安寺之碑》有一些当时风景的描述,网上介绍说云峰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从燃灯古佛的道场到建于北齐年间的密云县第一座庙宇大安寺,到建于唐代的超胜庵,再到建于明代的吉祥寺。这里是密云佛教传承的起源,可惜没有详实的实物证据。
这次古迹群出动的主力队员,几乎都到达大安寺遗址,最后几位无所不能的户外石刻迷,聚缘,天翔,yoyo和道长,我们坚持到日落的时刻,互相配合终于找到传说中的两处石刻,一个是“古佛道场”,一个是
“云峰山大安寺,住庵文全成仁义,首座真宝行净。大明弘治二年四月八日,石匠胡猛本,蔡广友”,均为单线阴刻,大明弘治二年是1489年,感谢yoyo博客的全程记录,难忘的寻找摩崖石刻的成功经历,完美的密云一日寻古攻略,感谢天翔群主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