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内九城的城门中,最喜欢德胜门,一是因为德胜门箭楼保存下来了,二是因为与自己的生活轨迹很近。记得15岁离家开始独立生活,就是从德胜门离开北京城,走向北方荒漠的远方,当然也没走多远,也就是到西三旗的五机床,70年代末一路上几乎全是庄稼地,出了德胜门越走越荒凉,什么马甸,祁家豁子,北沙滩,以为是塞外荒野,同学们都以为我去了很遥远的地方,都出了德胜门了,少年一起聚餐,送我改编古诗一首,“劝君更尽一杯酒,北出德胜无故人”,从此,开始了德胜门以北的人生。
记得80年代有一阵子企业的班车就在德胜门东侧,每天早上6:30在这里上车,来早了就到安德路那个十字路口的早点铺吃早点,比食堂的早餐要好吃多了,早点的花样繁多,不能每天吃,吃不起,吃一次满足一星期。那时德外大街很窄很窄,德外那座桥很小很小,每天早出晚归只看见月亮,望着破败的箭楼,也写过一首诗“无意之中到德外,惊叹古城已衰败,好似桥下东流水,只留月影隐约在”。那时只关心自己,不知道德胜门箭楼还是古迹,不关心德胜门门楼和瓮城的原貌,也不知道乾隆路过德胜门也写过诗,还有碑亭的旧照片,更不懂德胜门为什么供奉的真武庙,直到喜欢了古迹以后才明白。
我习惯把德胜门箭楼当做德胜门城门,古迹资深者一般不愿意与我们白丁说话,他们自称是圈内人,有自己的语言,懒得与普通人交流,非常简单的古迹常识要解释半天,太累人,真实对牛弹琴。比如说德胜门城门1921年就被拆了,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德胜门城楼在呢,我天天经过,资深者说“那是箭楼,不是城楼”,我很诧异“城楼也分贵贱,什么还贱楼,明明很贵”。今天我才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是箭楼,是德胜门瓮城的一部分,这个箭楼很特别,中间没有城门洞,那么从德胜门是如何进出北京城呢?原来因为军事防御的功能,北京的城门都是成对的,有瓮城设计,在德胜门瓮城体系中,有三个城楼,东侧小城门叫闸楼,是对外进出的唯一通道,所以说出入德胜门走的是旁门,没有正门可以走。正南边内侧的城楼叫德胜门城楼,中间有门洞,可以通行,造型高大而美丽,而正北边外侧的叫箭楼,正面迎敌,没有城门洞,而是有82个射击孔,如堡垒一样,只负责作战,不负责通行,闸楼1915年修铁路时最早被拆了,随后是1921年拆了德胜门城楼,因为箭楼不妨碍建二环路和地铁,所以得到保存,成为北京内九城保存下来“一对半”中的半个城楼。
现在瓮城的结构早已不复存在,但站在箭楼的城楼上可以体验瓮城的规模,几道桥梁的位置划出了瓮城的范围,德胜门城楼的遗址位置正是那块空地,那块空地开车十分别扭,至少是六岔路口,德外方向一进一出两条路口,德内一条路口,鼓楼一条路口,二环一进一出两条路口。这么乱的地方原来是老城楼的遗址。1953年拆了真武庙,现在的是1992年复建的,那块碑有点奇怪,碑上可有网格线,好像围棋棋盘,碑额的字很清楚,碑身看不清楚,有老照片显示有两块碑存在,有网友的博客做了对比。
那块乾隆诗词碑亭早已经不在了。有老照片为证,网上记载,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