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禅寺,主殿的墙有2米厚

标签:
灵鹫禅寺谷积山圆通寺菩提场普光明殿 |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谷积山的灵鹫禅寺,其佛殿名称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特例,具有英宗时期不靠谱的传奇,首先山门的门额不写寺院的名称,写上“菩提场”,而“灵鹫禅寺”的匾额,写在第二殿的后门上,第二殿叫天王殿,前后门是贯通的,灵鹫禅寺的匾额正好在殿内所供奉主佛的头顶,非常霸道,每个佛殿都有自己的匾额,东配殿“僧之宝殿”,大殿的名字叫“普光明殿”,匾额是特制的砖雕,镶嵌在石板上,可见功力。联想到谷积山附近的寺庙,又是灵鹫,又是菩提道场,又是般若,把这里比喻成佛祖的诞生之地,真有明朝英宗的风范。其实,这里是谷积山诸寺,几个普通寺院而已。
看灵鹫禅寺的旧照片,只有三个建筑比较完整,山门,僧之宝殿(东殿)和普光明殿,而第二殿天王殿已经没有屋顶,墙体则十分结实,门框和窗框保存完好,引起我的好奇心。现在寺院已修整一新,天王殿的屋顶重新支起来,布局整齐,其砖石结合的建筑不同于明代传统的无梁殿建筑,而非常巧妙地把无梁殿的墙体,和木结构的屋顶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简洁高效的寺庙建筑形式,非常完美,这种建筑方式主要用墙体承重,摒弃了传统的立柱支撑,屋面没有采用拱形砖的制式,而是沿用木结构屋顶,用墙体支撑屋面,屋内两根穿心石柱或木柱只做为辅助支撑,这种结构,墙体厚重,屋面轻盈,施工简单,不会是英宗时期的发明吧。
先说山门建筑,石条和砖混砌筑仿木质建筑,主要承重结构基本是用巨大的石板搭成的,外表很普通,里面可以说是个小石窟,门洞口是五块汉白玉石条起劵,山门的内部空间都是石头,顶部是巨大的平板,有仿木质结构的四个门簮,门两侧有摆放哼哈二将的石佛龛,这种山门很耐久,几乎没有自然的破坏,谷积山周围同时期的寺院建筑都有这样的特质,寺院大殿的门窗结构和山门结构很接近,房顶塌了,门窗结构依然挺立,而且最精美的雕刻都在门窗的石料上,可见,门窗的设计是这种建筑的灵魂。灵鹫禅寺的邻居圆通寺仅存圆通殿建筑,也是这类石头建筑的典范,六角形石头建筑,辅助两个立柱,房顶采用石板叠涩成攒尖式,非常特别,从内部看一整块巨石雕刻的蟠龙藻井,还能看出当年的金饰色彩,这个荒郊野地的圆通殿真有点震撼,也是因为是石头为主的建筑,当所用其他建筑被时间夷为平地之后,只有石头建筑依然屹立,如石碑一样万古流芳。
再说大殿建筑,最典型的是普光明殿,门和窗的框架构件十分精美,《图说房山文物》中对卷门石刻给予整版面的好评(环秀禅寺也有同样的结构),从房屋内部看这些构件也十分精美,是所有旅游者一定要拍摄的主题,那些雕刻在大块石板上的花纹和类似藏文的纹饰很美,圆形图案规整繁复,但是真心看不懂。为了加固门窗的强度,用了最笨拙的方案,把石碑一样厚度的石板横在门框和窗框之上,我大概量了一下墙的厚度,足有2米,如同城墙一样结实,整个大殿就是用这种厚厚的墙围成“回”字型的稳定结构,用这种承重墙取代了立柱支撑,把木质屋架结构放在墙上很稳固,仅有两根中心支柱就可以托起整个木质房梁,而且房梁是从中间断成两截的,其中奥妙不得而知。正式因为墙体厚重,佛龛和石碑都可以镶嵌在墙体中,形成普光明殿千佛龛的特色,蔚为壮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种好似无梁殿又胜似无梁殿的寺院建筑。
最后说石碑,石碑承载着寺院的沿革,谷积山诸寺转了一圈,看了11块碑,除了有九块是传统常见的以外,增加了两块是近几年维修寺院中才发现的,一块是猫耳山在房山101博客中提到的《宣赐栗园圣旨碑》,现在在灵鹫禅寺的东配殿房檐下,只能看见碑的背面,碑额有篆书“谷积灵岩禅寺地土园林之记”。还有一块碑放在谷积山诸寺和碑的文物保护牌的附近,网上有过报道,是1070年辽咸雍六年的碑刻,记载了辽代寺院一起诉讼判决的全过程,是谷积山诸寺中发现最早的石刻,所有十一块石碑列表如下。
序号 |
年代 |
碑俗称 |
碑描述 |
位置 |
1 |
1439 |
明正统四年碑 |
敕赐灵鹫禅寺 |
灵鹫禅寺 |
2 |
1440 |
明正统五年碑 |
敕赐灵鹫禅寺兴建记 |
灵鹫禅寺 |
3 |
1078 |
辽大康碑 |
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 |
灵鹫禅寺 |
4 |
1347 |
元至正碑 |
大元敕赐灵严寺碑 |
灵鹫禅寺 |
5 |
民国 |
|
|
灵鹫禅寺 |
6 |
1457 |
明天顺碑 |
英宗圣旨碑 |
圆通寺 |
7 |
1474 |
明成化碑 |
敕赐圆通寺创建记 |
圆通寺 |
8 |
1442 |
明正统七年碑 |
敕赐谷积庵碑 |
谷积庵遗址 |
9 |
1148 |
明正统十三年碑 |
敕赐般若禅寺只记 |
鞭塔 |
10 |
1315年 |
残碑 |
宣赐栗园圣旨之碑 |
灵鹫禅寺 |
11 |
1070年 |
诉讼碑 |
记录寺院一场诉讼判决 |
灵鹫禅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