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沟唐代佛造像,趴着看

标签:
大峪沟摩崖石刻佛造像唐代石刻 |
分类: 北京六环外古迹 |
古迹群线下活动,一对一传帮带,天翔群主带我故地重游,利用半天的时间走访了房山的大峪沟摩崖佛造像和三合庄的摩崖佛造像,这两个佛造像年代跨越从唐代到明朝,而地理位置不是很远,在北京的石刻造像历史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所以一起欣赏,更让人感觉石刻艺术中唐代炉火纯青的细腻和明朝刻板的简约。
网上介绍,大峪沟摩崖造像,唐开元年间刻于房山张坊镇大峪沟,在一块大青石断面上,并列二龛。左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金刚及二飞天。龛左侧刻:“照一天下,八月二十四日佛放光白豪,护佛神王”。右侧刻“护法力士”。右龛为释迦牟尼坐像。
这组摩崖石刻佛造像,现在被保护在一个新建筑物中,每天有人打扫上香,比起三合庄的佛像,算是过上小康生活,吃喝不愁。可能是我敏感,站在佛像的房里总觉得哪里不对,直到回家仔细看过照片,才发现是高度问题,两个佛龛都紧贴着地面,参拜的人只能从俯视的角度看佛像,而唐代佛造像构图比例已经有很深的造诣,完全继承了大同龙门石窟的精湛技艺,不会出现视觉错误,而这两个佛龛是必须仰视才显得十分完美,俯视则看出比例的缺陷,佛造像的魅力大打折扣,可是房子已经把地基盖的这么高已经是事实,如果房屋地基再低下去2米,我们仰视参拜这组高高在上的佛祖,一定会有大觉大悟之感。
现在必须趴着看,避开新修的护栏,左侧佛龛的佛造像虽然很小,0.86平方米,好比29寸彩电的屏幕大小,确是整个摩崖石刻的精华所在,上演着唐代佛造像的精湛技艺,小而精的佛家集体群造像,人像分布中心对称确没有任何雷同,连对称的飞天也不相同,值得细细观赏。
浮雕的深度虽然很浅,但前后顺序突出了重点,仔细看居中的佛祖的莲花台已经突出到整个佛龛最外边,如同现在的立体画一样,大胆而不拘一格,可以说创意无限,第二层不是佛祖身边的迦叶和阿难,而是身形较小的两位菩萨,两个守护神,第三层才是弟子,形象刻的最浅,但作为补偿,他们的头部尺寸很大,几乎和佛祖一样,从头部细节的刻画,年轻年长一目了然,两个菩萨一个正面,一个侧面,衣着华丽。两个守护力士一个穿铠甲,叫护佛神王,一个赤身上体,身材健美,叫护法力士,刻画很细腻,也就是说这块大青石的质地不错,不似砂岩那样粗糙,可以行云流水任意展现雕刻的功力,估计是云居寺唐朝国家重点工程完工后,一些雕刻大师在云居寺附近的山里小试牛刀,虔诚地创造了大峪沟的摩崖石刻佛造像。只是不知道两边的刻字有什么含义,为什么特意强调护法力士,如今护法力士的头被毁掉了,难道是有人感觉到护法无力,才让力士受到无辜的牵连。
右边大佛龛更应该远远的仰视,比例才不失调,从腿部看到上身,再看到背光的色彩,还能看到矿物质颜色的痕迹,实在难得。古代用宝石做染料,绿松石,孔雀石,珊瑚,云母等等,宝石价值连城比看黄金有眼福。野外的石刻,又如野生的蘑菇,珍稀而脆弱,因环境而存,在此感谢保护石像的村民及民间出资守护者。
后一篇:三合庄摩崖佛造像,羊群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