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吉祥胡同,民国豪门二层建筑创意的比拼

标签:
南吉祥胡同四合院西洋建筑 |
分类: 北京人身边的古迹 |
南吉祥胡同,必须加“南”字,因为附近还有另外三条“东”“北”“西”吉祥胡同,好像一个吉祥胡同的盘子,摔在地上分成四瓣,奇怪的是四个胡同互相并不相邻,但也没有摔的太远,都在交道口附近,这个南吉祥胡同,1926年的北平地图的名称标的是黄土坑胡同,看来叫南吉祥的时间不长。
南吉祥胡同17号,甲17号是2013年普查登记文物,是一个二层的仿西洋式砖混建筑,一看就是民国建筑,因为清朝建筑等级森严,绝不会允许在皇家宫殿的附近出现二层怪物建筑,这是杀头的罪状,那时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居住地按自己的创意去建设,而民国时期正是打破帝王规制,刚开始发现可以按个人意识,自由发挥的建筑启蒙时期,据说业主是一个南方茶叶商人,有钱有文化,见多识广,接收西方的理念,终于在皇城根下完成了西洋建筑的意愿,“工”字型的平面布局,有教堂一样的窗户样式,有观景平台,有外墙的装饰设计,在四合院保护区中也算是凤毛麟角,独树一帜,特别是二层建筑可以环顾北海景山钟鼓楼,成为当时居民区的高塔,也为我们在皇城根下保留了一座西洋式近代建筑。
其实这类建筑在南方城市已经发展成小有规模,比如上海的石库门,就是南方传统建筑与西洋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网上说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最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西洋建筑的对门11号院里,也有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建筑达人,看不惯假洋鬼子的奇怪建筑,高高在上压住自己住宅的风水,于是把四合院的元素也往高处搬,不仅建成二层阁楼,还出了双联卷带抱厦的建筑,好像把戏台似的建筑建在二层,高高的戏台与西洋建筑互相呼应,互相较劲,这是一场豪门间的建筑比拼,也是一场设计新颖砖混建筑与传统四合院建筑的比拼,也是西洋建筑技术和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融合,四合院垂花门下面的地砖,从花纹到样式代表那个时代新型建材的最新装修标准,喻示着砖混建筑必然取代大木结构的建筑规律,直到今天,我们有幸看到这两个建筑依然存在,就像一对在胡同中长大的发小,如今是两个牵手的老人,慢慢享受夕阳的余晖。
南吉祥胡同,小小的胡同,皇城根下的胡同,演绎着阁楼上的明争暗斗,是北京四九城的民居最早向高处要建筑空间的试探,也是最早正规的私人建筑工程,今天所看到老态的建筑,不知业主换了几个,租户换了几波,在我眼中,她们还是美的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