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知道寺庙什么时候开始有旗杆了,记得自己去过的著名的佛教寺庙没有旗杆,只见过关帝庙有旗杆,佛教的伽蓝制式里面没有旗杆,《西游记》中孙悟空变过一个土地庙,尾巴变成一个旗杆,可惜放在了庙的后面,结果被二郎神看出了破绽,起码明朝的吴承恩老先生时代已经有旗杆了,旗杆上还有很多装饰,有的装上一个斗,这个旗杆有两个斗,不知是承接雨露,还是代表什么,但真正做为旗杆挂上所谓旗的还真少见,只见旗杆不见旗帜。
我曾在伊斯坦布尔住过一夜,清真寺的高高尖塔定时传播着神谕,著名的蓝色清真寺有六个尖塔,开创清真寺之最,也是万众瞩目的标志。尖塔是清真寺的招牌,也许那就是寺庙旗杆的作用,指路的标志,寺庙的招牌。
单堠堡是一个小堡,基本没有居民了,年轻人都搬出堡在附近的新农村安了家,在堡里什么都不方便,旧式老房屋不能翻新,慢慢都变成菜地,单堠堡现在更像是一件古董,堡中的城门还在,堡北面最高处耸立着标志性的城隍庙还在,保佑着单堠堡的过去。
我站在单堠堡东门外关帝庙的残墙漏瓦中,心中时而震撼,时而莫名的伤悲,庙里的门窗全没有了,墙上的壁画,被人抠掉了很多,满眼的沧桑,但从壁画人物甲胄中凸起金粉装饰,可以想象寺庙曾经的奢华和辉煌,荒凉败落中总有一息王侯的傲气,那种王侯之相是其他寺庙所没有的。
关帝庙门后分立两个石旗杆,灰色石质有点像水泥杆,不好看,好在旗杆上有蟠龙有刻字,有铁杵磨成针的工艺,是单堠堡扬名立万的旗帜,时间流逝,任其垮塌,关帝庙要塌了,关帝庙对面的戏台要塌了,单堠堡要塌了,石旗杆可以移走,可以进博物馆,但它永远没有了自己的家乡。
这是我蔚县之行印象最深刻的小古堡,残破的壁画竟然采用了高级的沥粉贴金技术。
(百度:沥粉贴金技术古建筑彩画工艺之一,即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上面涂胶后贴以金箔,以求图案有立体感。这种古老的民间制作工艺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广泛被采用。中国的沥粉、贴金工艺源远流长,沥粉工艺是传统工艺制做的一个花色品种。
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时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线,这种方法术语称之为:“沥粉”。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贴金、银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同时可增加立体感。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木棺上有着类似沥粉效果的纹样凸起细线,上面绘有各种颜色,有着低浮雕的效果。沥粉工艺的运用,盛唐时期就广泛被采用,如:敦煌223窟的菩提树杆,人物身上运用了沥粉、贴金工艺,形成了丰富的装饰艺术效果。山西元代的永乐宫,北京明代的法海寺壁画中,沥粉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清代的古建筑继承了沥粉工艺,并充分运用到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一般的民居彩画中去。它们多施水壁画的沥线、堆起、花边、纹样以及古建筑物的户板和斗拱。有的只施于局部,或独立的装饰物品、工艺品,以此来提高制做的装饰性、工艺性和艺术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