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摘自读库情报站)
世俗的礼节,传承着社会核心的信息,农村除了祭拜灶王爷以外,春节还要祭拜家神,也就是祭拜自己的祖先。如今在城市里,没有了家族祠堂,没有了祖坟的风水,没有了先人的牌位,最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土地归属,祭拜祖先的仪式是否有必要继续传承。记得70年代过春节,邻居家大小孩子在家长的指引下向着墙皮磕头,奇特的仪式曾引起我们的嘲笑,封建迷信,顽固不化,现在翻过来了,该嘲笑的是我们自己。在全家团聚最重要的日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庄严地履行感恩先人的仪式,祭拜是最好的潜移默化的传承教育。仅发手机信息是无法送达的。
在河北保定清苑一带的农村,春节祭拜家神的传统一直流传,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所有的仪式都保持着原始的含义,做为亲戚,我只是看看热闹。
请家神在年三十这一天,在天没黑之前,家里的男人们带着能燃烧的稻草(麦杆)和鞭炮,到家族的坟地去请家神来家过年(没有坟地的就选在村口),在坟地上磕头后,点燃麦秸,燃放鞭炮,带着燃烧的麦秸往回走,遇到十字路口要放固定的麦秸并点燃,如火炬传递一样,传回自己家的院里。算是把祖先的神灵请回家一起过年。每家都有供奉祖先的牌位,简单的就是贴在墙上的纸片,在春节期间的每顿饭都要先供在这里,然后再端回餐桌全家享用。这些仪式由家里长辈来操作,比如饺子出锅后,用小碗装好,在牌位前摆一下,顺手才端回屋里给大家吃。牌位前有香火,有时也敬奉小杯酒,点心水果等,最后都拿回去吃了,食物不能浪费。听说村里有一家人。大年三十晚上犯懒,没煮大年夜的饺子,只好给祖先牌位上供饼干,别人的家神都吃饺子,唯独你的家神吃饼干,神仙也怕互相比呀,结果初一他家老娘们出门摔断了腿,不是他家祖先做的,对自家人下不去手,是天上巡查的神仙看不过去。
送家神在初六的晚上,天刚黑的时候,家里的长辈把吃饱喝足的家神送出村口,同样是放一阵鞭炮,点一把麦秸。这时候最好别出门,容易把一些不回坟地的神灵带回家。所以又有十五放粥的传统,到了十五元宵节,每个村的老人在村口撒一些熬好的粥饭,祭奠那些没有家的孤魂野鬼,全世界阴阳两界终于都过好了春节。孩子的姥姥说,每当村里放粥的时候,都会起微风,在粥锅旁卷起小小的旋子,那是没有家可去的鬼魂来了,这些无主的鬼魂,不知有多少,也不知有多惨,谁叫他们活着的时候做过亏心事。
这些仪式对老辈人讲,是一件庄严的事情,而对新的下一辈人,则看成是一场游戏,陪老辈人一起游戏,一旦离开老家的环境单过,就会慢慢失去了要传承东西。如今请家神的仪式变成一场坟地上的鞭炮比拼,有钱有势的后代要放出气势,放出威风,结果是有人被炸坏了脸。
在网上查到一部清朝时期的手抄本,《年节请家神语》,估计是祭拜的语言规范,祭拜时可不能瞎说,据说村里有个汉子请家神时,喝醉了酒,说错了话,本来应该说请逝去的祖先父母,自己的先人,结果说成逝去的所有人,没有前面的定语,来的是一些无主游荡的神灵,结果春节期间,一到夜里,他家的盆碗就响个不停,后悔也来不及了。姥姥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孩孙们已经不喜欢听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