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2/1/14/20/118710cf9ad.jpg
母亲是杭州人,十几岁就离家当兵,最后辗转落户到北京。因为工作忙很少回家,后来成家生子,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我记忆中母亲回家乡那已经是1976年的事情了。姥姥已经认不出她,直到伸出手指辨认出独特的标识,才知道是自己的亲生闺女。从改革开放起,每到春节前夕,我们家就会收到姥姥家的邮包,30多年从未间断过,邮包上秀丽的字体和我母亲的字体很相像,落款总是杭州狮子巷,我们家和姥姥家的关系似乎都在信封之间,姥姥已经走了很多年了,但舅舅和姨妈们每年坚持给母亲寄邮包,也许是遵守着姥姥的意愿。
我没有见过姥姥,母亲也从不讲姥姥家的故事。只有过年打开邮包的时候,母亲小心翼翼地把邮包中家乡的特产摆出来,夸一夸它们的好处。记得有一种刷锅的竹刷子,母亲说再没有比它好使的刷子啦。母亲会收起来,高兴时送给邻居。邮包中更多的是家乡食品,干果是龙眼和山核桃,还有绵干菜和笋干。我最喜欢姥姥家自己包的肉粽子,想起来嘴就流口水。那时是70-80年代,市场供应和现在不一样,邮包给我们家带来很大的欢乐。
现在,母亲年近80岁了,平常她打电话给她的弟弟妹妹们说,过年不要寄东西了,可是她心里真等着家乡的邮包。她会自己骑着车到邮局取回来,特意把孩子都叫回家,认真地分配邮包里的东西。孙女说,奶奶这些东西超市里都有,奶奶笑着回答,超市的味没有这个好,家乡的味道永远忘不掉!
(另一篇文章)
都说姥姥家好,我没有见过姥姥、姥爷,直到他们去世也没见过一面。成为今生的遗憾,姥姥家住在杭州的城里,他们有八个孩子,又帮助孩子照顾孩子的孩子,一大家子的天伦之乐,与我们却南北分离。
听母亲说,姥爷也是热血青年,当过国民党时期的金华县的领导,非常能干。从小我隐约感到和姥姥家疏远的原因。因为家庭出身,影响了母亲在部队发展的美好前景,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当工人,让母亲的人生遭受最大的挫折,包括后来父亲的转业,甚至波及到孩子辈的人生变化,但母亲从来不提这件事。
最近,我整理母亲的照片,她特意把最早的全家合影放大了一张,估计是她18岁参军前和家里的合影,从和父母的交谈中,零零碎碎得到一些杭州往事,原来是母亲在最困难的时期,每月坚持寄钱给姥姥家,并没有断绝往来关系。我以为很冷血的母亲,给姥姥家很大的支持,是个远在天边的孝顺孩子。当姥姥弥留时,依然惦记着那个在北京的闺女。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逢年过节母亲都要等姥家邮寄的包裹,也许那是姥姥的遗愿,不要忘记独自在北方的闺女,也就是我的母亲。
(另一篇)
最近整理家里的旧照片,发现1948年左右的中学生毕业照和学生之间的纪念留影照片,校服都有领章和帽徽,很多细节都是60年后的今天都不能相比的,比如,胶鞋是现在还流行的样式,同学之间的感情有照片为证,现在的孩子不会用这种类似结婚照的形式留念了,时代毕竟过去了一个甲子。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2/1/14/21/118710cacff.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