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到外地旅游,总要去当地的博物馆,比如到巴黎,一定要去卢浮宫。做为北京人,一定要去一次首都博物馆,昨天,我特意去了一趟,原来准备和女儿一起去参观那里的“卢浮宫珍品展览”,因为她学习忙,只好放弃了。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馆址位于国子监孔庙内,环境幽雅宁静。199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建造首都博物馆新馆。新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复兴门外大街16号)。
新首都博物馆的设计源自于“博物馆是联系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场所”的理念,将传统的材料与现代的材料并置,来表达对历史与未来的描绘。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生出文物发掘的意象;悬挑的大屋顶无疑在影射中国传统的出檐,而悬挂式框架砖墙模糊了古代城墙与现代幕墙的界线;广场的起坡取材于皇家宫殿高台建筑的手法,烘托出了宏伟的巨构。简洁的矩形平面与北京的城市格局相互协调,非对称的形体呼应街道转角空间。青铜、木材、砖石等传统的材料代表北京悠久的历史。不锈钢顶棚、玻璃幕墙和先进的建造技术表现新北京的现代。阳光大厅,四季竹院,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空间的封闭、沉闷的感觉,为市民营造了开放型的、温馨的、明亮的文化休闲环境。将景观空间引入了博物馆,室外下沉竹园延伸至室内。园林与文物展厅之间的时空交错,表现出特有的东方艺术魅力。
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表现了恢宏壮丽的北京文化,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成为创建国内一流博物馆的品牌陈列。
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书房珍玩精品展》。这七个馆藏精品展览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8/21/21/116bb26532d.jpg
其实,这个展厅很小,但布展的水平很高,有电子讲解器和屏幕计算机说明,随时可以查找有关展品的知识,可惜展品太少了,每一件都要仔细看: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8/21/26/116bb2b8cc1.jpg
有的学生甚至现场模拟起来: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8/21/28/116bb2cd09a.jpg
最精华的展区: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8/21/29/116bb2db1d0.jpg
古希腊艺术展,明天就结束了,再想看实物就去巴黎看吧。
《红像式陶》
关于卢浮宫珍品展在网上已有全面的报道,130件展品,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卢浮宫。我感兴趣是几件另类的展品,是红像式陶件。红像式代表一个历史时代,公元前4-5世纪。
追踪人类美术史的脚印,从远古到现代,首先遇到的主要是岩画,第二就是陶器了。世界各个地区陶器的发展大致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由土陶开始,经彩陶发展到灰陶、黑陶或红陶,最后釉陶以至出现瓷器。一般地说越演化质地越硬,器面越光。
最能体现西方特色的,是古希腊的陶器艺术。在品种方面,古希腊陶器基本属单一硬质红陶。而同一时段,我国出土的有瓷(主要是青瓷和黑瓷)、釉陶和各种质地的彩陶。在造型上,古希腊陶器大多是各种瓶。而中国有数不清的食器、酒器、祭祀用器和其他生活用器,造型多样,绚烂多姿。在表面装饰的选材内容上,古希腊与西方其他美术品一致———主要着眼于对人和人物活动场面的表达,常见的是著名战争和事件。而东方仍主要是表现自然物,变形的动植物纹样,或云纹、水纹等等,人物很少。在表现形式方面,也是西方极尽分析、精巧、逼真之能事;东方则以古朴、抽象、简约、象征见长。
虽然古希腊陶器(主要是陶瓶)没有当时以我国为主的东方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但仍不失为西方当时陶器精品的典型,是人类陶器艺术史上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对此后西方陶器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陶瓶从装饰绘画技术上,先后出现过“黑像式”、“红像式”和“白陶彩绘”三种形式。古希腊的陶器:“红绘陶”
早在公元前530年左右,希腊陶器装饰艺术就出现了红绘风格,被后世称为“红像式陶”或“红绘陶”。这种新的陶器装饰画法迅速得到普及并取代了之前的“黑像式陶”,成为希腊陶器装饰的一个新的高度。所谓“黑像式陶”,是在赤褐色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做剪影式的描绘,人物轮廓的内部则用刻线的手法表现。而“红像式陶”是在赤褐色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深褐色做勾勒和装饰,在形象之外的部分涂上黑色颜料。

描绘戏剧故事:母亲的杀戮

有描绘色情场所的:有描绘神和巨人的战争:
其中,在网上流传最多的是火炬传递的图象,还有洗澡用具的图象,非常神奇。那个时代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时期,有多少故事没有流传下来。

《人与动物的和谐》
在这次卢浮宫珍品展览中,除少数大理石雕塑外,大部分展品是墓碑和陶器,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风貌。我选择了人与动物的摄影标题。
人类驯化动物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是人类发展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随后,人类才能从散居、狩猎转变到聚居、耕作,通过耕种和饲养牲畜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进入农业社会。动物的家化和驯养,使人类文明进入畜牧时代,其作用不亚于火的使用。
考古学家通常认为,在马、牛、羊、鸡、狗、豕这六畜中,以狗驯养的历史最为悠久,其驯养历史约有1万多年。据推测,从狗的作用上来看,最初驯化的狗可以帮助狩猎、交通、看家,随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狗又逐渐被驯化出许多其他功能。
由狼或野狗驯化成为真正的家狗,首先要改变它们的"野性",这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个驯化过程可能是不同时期里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家狗品种之间的杂交之外,无论是由狼直接驯化成家狗,或者从野狗驯养成家狗,都有一个从野生到家养的过程。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它被驯化的年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先民生活区中,曾发现为数众多的狗的骨殖。此外,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也发现了4只家犬的形象,而且都描绘得生动可爱。这都说明,当时人与狗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狗已经成为人类的亲密伙伴。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不断有关于狗的发现。例如在距今7000~65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有狗的骨架;在河北省武安县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遗址,发现有狗头骨的前半部和下颌骨,从其构造上来看,无疑属于驯养成熟的狗,与它的祖先--狼相比,差异甚大。
最令人期待的是,在中国吉林榆树县周家油坊等地层中,即旧石器时代的更新世晚期,约在公元前2.6万~公元前1万年,发现了大量哺乳类化石,除人类的化石之外,出现了家狗的头骨“半化石"。虽然有人认为它属于更新世动物化石,但更多的专家则认为它们是全新世或现代动物的遗骸。这类旧石器时代的家狗遗骸,可以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已开始将狗家化。也就是说,东北家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中国东北的原初人类是蒙古通古斯族,因此有理由认为,东胡、戎、狄、肃慎的先民,首先驯养了狗,其中狗戎就是有名的养狗氏族。
由此可见,东北和蒙古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早、中期的家狗驯化的中心。除此之外,在河南安阳、河北磁山、陕西西安半坡、山东大汶口、江苏常州等地均发掘到全新世后期家狗的骨骼化石,由此可以肯定,中国是家化狗的中心之一。
另外,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出现了狩猎犬,也就是说,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狗已成为人们的家畜和得力的助手。
放眼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资料也表明,狗很早就与人类文明相伴而行了:伊拉克贾尔木早期的村庄,公元前7000~公元前6500年的遗址中发现有狗的骨骼;土耳其凯奥努遗址的狗,被测定为公元前7000年;大约与此同时,欧洲也有了家狗,在丹麦中石器时代的马格勒莫斯文化层中有狗的发现;公元前7500年英国约克郡的斯塔尔加尔中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狗。此外曾有人公布过,在美国爱荷达地方的洞穴中,曾发现公元前9500~公元前8400年狗的骨骼。

下面是神话故事:树上是蜥蜴。



动物是人类的盟友,我喜欢动物,但我不养宠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