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2025-11-08 09:09:07)
标签:

西夏文物

民族融合

府城遗韵

杂谈

分类: 陕甘宁疆
第五部分:民族融合
1206年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在张掖设立“甘肃军司”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管辖河西地区。1227年西夏攻占甘州(今张掖),随后在此推行“回鹘文字”和伊斯兰教信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黑河建桥碑
西夏乾祐七年(1176年)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黑河建桥碑(又称黑水河桥敕碑)是西夏仁宗乾祐七年(1176年)立于甘肃张掖黑水河桥畔的汉藏双语碑刻,记录了贤觉帝师波罗显胜主持建桥及仁宗颁布护桥敕令的史实。碑体高115厘米、宽70厘米,采用汉藏双语铭文,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碑体采用仰覆莲座装饰,汉文楷书与藏文对照的书写形式,反映了西夏对多民族文字的包容性管理策略。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西夏文“首领”铜印
1989年民乐县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铁拒马
1998年小河乡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双系莲花纹瓷扁壶
2004年征集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白釉印花卉纹碗
1970年五凤楼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人物鹿鹤纹铜镜
宋,1986年梁家墩乡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元朝时期,蒙古、回鹘、吐蕃等民族迁入张掖,与汉族共同生活,形成“汉族为主、多民族交融”的独特民俗。例如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等元素,而少数民族则通过水利建设(如推广水稻种植)丰富了本地农业文化。 
‌文化载体‌:宋词中的“八声甘州”词牌反映了张掖作为河西重镇的文化地位,成为宋元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骑马武士铜牌
元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人物纹镜
元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铜令牌
元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青玉荷塘鹭鸶纹纽
元代,1970年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白玉海东青攫天鹅纹纽
元代,1970年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千手千眼观音》壁画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第六部分:府城遗韵
甘州府城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始建于明朝,清朝重修,是古代茶马互市和军事重镇。府城以钟鼓楼为核心,两条景观轴线贯穿四条大街,形成“园中有城”的特色格局。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宣德铜炉
明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双龙耳套环铜壶
明代,1966年大佛寺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竹雕竹林七贤帽筒
明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白釉童儿瓷枕
明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玉首铜凤钗
明代,1987年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木雕男俑,木雕侍女
明代,1972年党寨乡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龙泉窑豆青釉印纹荷叶盖罐
明代,1982年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龙泉窑豆青釉刻花卉纹碗
明代,1980年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铁佛
明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阿弥陀佛带座铜坐像
明代,2012年取自土塔佛龛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花卉形石砚
清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蝶形玉佩
清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长颈玉雕瓶,墨玉鼎
清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粉彩瓷塑坐狮像
清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青田石荷叶洗
清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石雕田园风光花板
清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龟鹤千寿铜烟瓶
清代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银锭
清代,2008年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分割槽银饼
清代,2008年出土
甘青环线31:张掖博物馆(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