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线15:武威西夏博物馆
标签: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铜火炮武威大云寺西夏木版画杂谈 |
分类: 陕甘宁疆 |
武威西夏博物馆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座西夏专题博物馆之一。始建于 1999
年,2001 年 5 月建成后正式对外开放,为二层仿古式建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誉为“稀世珍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陈列在武威市西夏博物馆。

铜火炮,1980年出土于武威凉州区北关窖藏遗址。该炮长100厘米,重108.5千克,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炮口内径10厘米,药室外突呈椭圆形并带有置引火线的小孔,尾銎两侧各有一个边长1.5厘米的对称方孔用于连接支架。药室残留含木炭、硫磺、硝石成分的火药及一枚直径8厘米的铁弹丸,经考证为现存最古老的金属管形火器实物。国家一级文物。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碑阴为汉文,额篆“重修寺塔碑铭”,碑文楷书,竖行26行,行70字。碑文记前凉张天锡始建护国寺塔数有灵验,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年)修复因地震而倾斜的塔身之功德。文末列修塔之功德人员姓名。尾题“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张政思书并篆额。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背面刻汉文楷书碑铭很长,主要内容是:武威这座七层古塔,是古印度国王阿育王(前272—232年)分佛舍利所建八万四千座宝塔之一,张轨任凉州刺史(301—314年)时重建,此后数百年来,“塔之感应,不可殚纪”1092年“冬,凉州地大震”佛塔被震歪斜。第二年,西夏国王、皇太后“遂命增饰。于是,众匠率职,百工效技、朽者缋者,是墁是饰,丹具设,金碧相间,辉耀日月,焕然如新,丽矣壮矣,莫能名状。”第三年,佛塔及其寺庙修建完工后,西夏国王“诏命庆赞”“兼启法筵”“仍饰僧一大会,度僧三十八人,曲郝殊死罪五十四人”,“特赐黄金一十五两,白金五十两,衣着罗帛六十段,罗锦杂幡七十对、钱一千缗,用为佛常住。又赐钱千缗,谷千斛,官作四户,充番汉僧常住,俾晨错香火者有所资焉,二时斋粥者有所取焉。至如殿字廊庑,僧坊禅窟,支颓补,一物之用者,无不仰给焉,故所须不匮,而福亦无量也”西夏国王、皇太后希望因此获“觉皇妙荫,万寿元疆”。

官府文书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背面刻汉文楷书碑铭很长,主要内容是:武威这座七层古塔,是古印度国王阿育王(前272—232年)分佛舍利所建八万四千座宝塔之一,张轨任凉州刺史(301—314年)时重建,此后数百年来,“塔之感应,不可殚纪”1092年“冬,凉州地大震”佛塔被震歪斜。第二年,西夏国王、皇太后“遂命增饰。于是,众匠率职,百工效技、朽者缋者,是墁是饰,丹具设,金碧相间,辉耀日月,焕然如新,丽矣壮矣,莫能名状。”第三年,佛塔及其寺庙修建完工后,西夏国王“诏命庆赞”“兼启法筵”“仍饰僧一大会,度僧三十八人,曲郝殊死罪五十四人”,“特赐黄金一十五两,白金五十两,衣着罗帛六十段,罗锦杂幡七十对、钱一千缗,用为佛常住。又赐钱千缗,谷千斛,官作四户,充番汉僧常住,俾晨错香火者有所资焉,二时斋粥者有所取焉。至如殿字廊庑,僧坊禅窟,支颓补,一物之用者,无不仰给焉,故所须不匮,而福亦无量也”西夏国王、皇太后希望因此获“觉皇妙荫,万寿元疆”。

官府文书
黄釉剔花瓷罐
1910年的武威大云寺

第二天一早,特地走到大云寺周边溜达一下。来的时候,看到这里正在进行社区仿古改造。
凉州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就发现于此。


前一篇:甘青环线14:武威海藏寺
后一篇:甘青环线16:武威文庙(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