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线04:永登鲁土司衙门旧址(上)

标签:
神堂院燕喜堂六扇门世笃忠诚连城镇杂谈 |
分类: 陕甘宁疆 |
鲁土司衙门旧址,位于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
始建于明朝初年。牌坊的建筑风格独特,由中央三间四柱牌楼与两侧二柱一间牌坊巧妙组合而成。这座牌坊还是原物,历代应该有修复。牌坊上面挂着一块匾,写着世笃忠诚四个大字,据说是嘉庆皇帝御笔。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鲁土司们推行中原政令,引入汉族农耕技术与文化制度,推动当地农业与社会发展。同时,他们尊崇藏传佛教,修建妙因寺,与藏族同胞建立深厚宗教联系。此外,还保留了蒙古族骑射传统,设立小教场训练士兵,传承民族技艺。

鲁土司衙门旧址,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面积2877平方米,分衙门、官园、妙因寺三部分,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西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仪门上有牌匾写着提督军门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仪门内,绿树荫荫。


鲁土司衙门其历史可追溯至元朝末年,脱欢身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在战乱中流落至河西,后于明洪武三年归降明朝,被安置在连城,开启了鲁土司家族的统治篇章。永乐二十一年,三世土司失伽因战功卓越被升为指挥同知,并赐姓为鲁,从而正式定名鲁土司家族。历经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共世袭十九世二十一位土司,直至1932年改土归流。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鲁土司们推行中原政令,引入汉族农耕技术与文化制度,推动当地农业与社会发展。同时,他们尊崇藏传佛教,修建妙因寺,与藏族同胞建立深厚宗教联系。此外,还保留了蒙古族骑射传统,设立小教场训练士兵,传承民族技艺。

鲁土司衙门旧址,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面积2877平方米,分衙门、官园、妙因寺三部分,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西相连,形成一个整体。

鲁土司衙门的大门也朝南面开。古代衙门为显气派,多开六扇,鲁土司也不能免俗。故宫的门也多开六扇,怪不得鲁土司衙门能有“西北小故宫”的称号。六扇门只开了两扇,左扇门上是门神神荼,右扇门是郁垒。

六扇门后是仪门,跟六扇门一样的歇山顶,若非有重大仪式典礼,仪门绝少打开,仅有两侧两道小门供人进出。


仪门上有牌匾写着提督军门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仪门内,绿树荫荫。

大堂平面呈凸字形,悬山顶,七架梁结构,中三间,前眉有卷棚式檐廊伸出,两边次间独立成室,大堂极为高大壮观,不仅占据了最主要的建筑空间,而且在布局和建筑上调动种种手段来烘托它的庄严肃穆气氛,集中体现了土司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和至高无上的封建权威。



大堂的砖木结构,看过去还是原物。

大堂的后面是如意门,

中轴线上的进数院,利用地理地基,使建筑依次抬高,造成数门直线贯通,院落相连,越进越高,烘托出衙门的高大雄伟和威严之势。

如意门内。

燕喜堂。这里是土司日常办公、处理杂务的地方。

燕喜堂,五楹悬山顶,建于嘉庆年间,曾挂赭底蓝字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燕喜堂”匾额,中设棕床、长桌,摆有八扇屏,是鲁土司的接官厅。

鲁土司以连城为中心,覆盖甘青多个县区,管辖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历代土司苦心经营,治理此地,为明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西北边陲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挂匾“王国屏蕃”“世守戎第”,就是最好的说明。

内摆设,土司安坐,等待接客的样子。


大堂的后面是如意门,

中轴线上的进数院,利用地理地基,使建筑依次抬高,造成数门直线贯通,院落相连,越进越高,烘托出衙门的高大雄伟和威严之势。

如意门内。

燕喜堂。这里是土司日常办公、处理杂务的地方。

燕喜堂,五楹悬山顶,建于嘉庆年间,曾挂赭底蓝字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燕喜堂”匾额,中设棕床、长桌,摆有八扇屏,是鲁土司的接官厅。

鲁土司以连城为中心,覆盖甘青多个县区,管辖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历代土司苦心经营,治理此地,为明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西北边陲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挂匾“王国屏蕃”“世守戎第”,就是最好的说明。

内摆设,土司安坐,等待接客的样子。

院内有二道蜈蚣墙,分别隔成两个小院,西房为议事厅,东房为中军,房前有铁锁石盆各一,据说象征着“金钟玉鼓”。

前一篇:甘青环线03:永登红城感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