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82:阆中古城(华夏水博馆·杜家大院)
标签:
水码头客栈码头宴火神楼锦屏门秦家大院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阆中古城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南面是水码头客栈的大堂。门窗雕刻'渔舟唱晚'、'嘉陵帆影'等水运主题纹样。


临街,是二层走廊的建筑。

里面还可以办码头宴。清代,这里原为嘉陵江航运重要组织青龙帮头目住所,后成为袍哥组织活动中心。


再回到古城的街巷,经过火神楼,一楼两用,楼上供奉着火神,楼下用作通道。

经过古城的南门楼,也叫“锦屏门”,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950年代被拆。2011年初在遗址上重建了长180米、高5.2米、厚4米,建有26个垛口的南门城墙,同时按古制修复了锦屏门城楼。
杜家大院又称杜家客栈,为前店铺后居室的民居兼商业型院落,原为大“财东”杜宝山的居所。杜宝山三子杜立生为青帮头目,有钱有势,此处常为青帮活动场所。1943年曾被政府租用开银行,建国后曾先后作过城关区政府、金库、航运管理站、航务管理所和港务监督所。

客栈中的接待处

该大院建于清代,木质穿逗结构,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亩左右,房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七个,房屋43间,进出街门三道。前面临街三间作店铺,后面房屋作活动、生活用房。该大院建筑的突出特点在于因地制宜,随形借势,由高到低修建。在同一中轴线上连串四道天井,从下新街街面直抵嘉陵江江岸。1987年被市政府定为一级“重点保护民居”。



佛堂,供着观音。


一个个天井连着堂屋。


客栈中的接待处

该大院建于清代,木质穿逗结构,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亩左右,房屋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七个,房屋43间,进出街门三道。前面临街三间作店铺,后面房屋作活动、生活用房。该大院建筑的突出特点在于因地制宜,随形借势,由高到低修建。在同一中轴线上连串四道天井,从下新街街面直抵嘉陵江江岸。1987年被市政府定为一级“重点保护民居”。



佛堂,供着观音。


一个个天井连着堂屋。

华夏水博馆又叫阆中水码头客栈,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代有修缮,光复于今。庭院穿四合,楼阁层叠,五井相连呈串珠式,浑然一体,雕门花窗美不胜收,曲径通幽,灵秀婉转,花木藤蔓,掩映清宁,淡静顿生,仿佛隔世,

培德堂匾


培德堂匾

内天井与上下曲折阶梯。

南面是水码头客栈的大堂。门窗雕刻'渔舟唱晚'、'嘉陵帆影'等水运主题纹样。


临街,是二层走廊的建筑。

里面还可以办码头宴。清代,这里原为嘉陵江航运重要组织青龙帮头目住所,后成为袍哥组织活动中心。


再回到古城的街巷,经过火神楼,一楼两用,楼上供奉着火神,楼下用作通道。

经过古城的南门楼,也叫“锦屏门”,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950年代被拆。2011年初在遗址上重建了长180米、高5.2米、厚4米,建有26个垛口的南门城墙,同时按古制修复了锦屏门城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