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72:安岳圆觉洞

标签:
教钟寺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图南仙迹陈抟墓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安岳石窟全国闻名,现有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摩崖造像数万尊,摩崖佛经经文40余万字。石窟大多为独具特色的“单元式”布局,以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为代表,以“古、多、精、美、特”为特征。我们先来的第一处是圆觉洞。




千佛窟,千佛窟为唐代石刻。内三壁底部有一高0.98米的台基。坛基上刻三世佛,背光上刻有菩提树和金翅鸟。三世佛之间刻有两弟子立像,两侧各刻有一供养人立像。正壁两侧和左右壁分十四层刻有1002个尊千佛坐于莲台上。窟顶左右各刻一飞天,正中圈内刻有“六拿具”图案。内刻左沿上部云朵之上刻有骑象普贤,旁有一象奴,右沿上部云朵之上刻骑狮文殊,狮奴像已毁。窟楣中部刻有坐于仰莲台上的十方佛。

摩崖“图南仙迹”以及旁边的千佛窟,“图南”指的是道教陈抟老祖。



另一处千手观音。

陈抟殿。

大殿后为陈抟墓。墓为石土垒成,长16米,宽12米,高4米。两边石坊刻对联:“先手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永太平”。

墓前嵌立陈抟自赞碑,碑额横刻“华岳归来”,正中阴刻陈抟像,像右上方有“洪武甲戌秋九月重阳日县丞陈观重建”刻记,左上方有陈抟自赞词。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云居山上,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从北门而入,过新修不久的石牌坊,拾阶而上,一旁是现代的佛教石雕图。

云居山教钟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年间(627至649年),并在明代和清代进行了多次重建和维修。教钟寺最初位于距圆觉洞约25公里的岳溪乡教钟村,后在20世纪80年代将大雄宝殿移迁至圆觉洞以利于保护。


上来,就是石刻造像区,分为北崖和南崖。舍利塔,为晚唐密檐式摩岩浮图,共13层高8米,须弥式基座,每层正面一小龛,内坐小佛一尊,塔刹为三转法轮,这是南方宋塔最常见的样式。


云居山教钟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年间(627至649年),并在明代和清代进行了多次重建和维修。教钟寺最初位于距圆觉洞约25公里的岳溪乡教钟村,后在20世纪80年代将大雄宝殿移迁至圆觉洞以利于保护。

大雄宝殿内,中间摆着明代的石书案,其底座雕刻十分精美,它是1991年从周礼镇永丰乡搬迁至这里进行保护的。大殿现作为“安岳石窟艺术展”的展厅。

上来,就是石刻造像区,分为北崖和南崖。舍利塔,为晚唐密檐式摩岩浮图,共13层高8米,须弥式基座,每层正面一小龛,内坐小佛一尊,塔刹为三转法轮,这是南方宋塔最常见的样式。

左右壁顶各一飞天,短袖彩裙,云朵托身,衣带飘逸。

圆觉洞窟紧邻净瓶观音龛,是依据《大方广圆觉了义经》而刻。圆觉洞窟是北宋年间凿造的。整个洞窟由一巨石凿空建成,方形平顶,洞窟深10米,窟高4.5米,宽5米。窟内三壁下有0.75米高的台基,造像雕刻于台基上。


圆觉洞窟紧邻净瓶观音龛,是依据《大方广圆觉了义经》而刻。圆觉洞窟是北宋年间凿造的。整个洞窟由一巨石凿空建成,方形平顶,洞窟深10米,窟高4.5米,宽5米。窟内三壁下有0.75米高的台基,造像雕刻于台基上。

内正壁金刚座上造有两米多高的结伽趺坐的三身佛像。正中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他与释迦佛本为一体,左为阿弥陀佛,即报身佛;右为药师佛,即应身佛。
圆觉洞只是云居山的一个龛窟。其实,云居山上的众多摩崖造像应该称为“云居山石窟”。只不过这其中圆觉洞最为出名,于是便沿用此名称。




出了“圆觉洞”,右边便是释迦牟尼佛窟。释迦牟尼佛窟方形平顶,正壁刻释迦牟尼佛立像,几乎接近圆雕呈三维空间,极富立体感。这尊释迦牟尼造像可是
中国 古代最大侧身站立佛像。

佛像整个头和身子略向右侧,头顶螺髻密集,面朝东方,面颊略显丰腴,眉间有白毫突出,其身穿双领下垂佛衣,内着僧祗衣,袒胸。他右手施说法印,大拇指与食指间夹一毕波罗花果。左手施与愿印,显得神态威严。

利用山体刻了个大石龟。
三世佛窟



西方三圣与十六罗汉龛
第四十号龛,正壁正中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佛、菩萨像之间刻有两弟子立像,两旁各刻一飞天。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而二位菩萨采用了倚坐式并各自朝向主尊方向。在他们左右两侧,分上下两层刻画了十六罗汉坐像。但可惜的是这些造像头部全部损毁。五代时期十六罗汉像在巴蜀地区很流行。

千佛窟,千佛窟为唐代石刻。内三壁底部有一高0.98米的台基。坛基上刻三世佛,背光上刻有菩提树和金翅鸟。三世佛之间刻有两弟子立像,两侧各刻有一供养人立像。正壁两侧和左右壁分十四层刻有1002个尊千佛坐于莲台上。窟顶左右各刻一飞天,正中圈内刻有“六拿具”图案。内刻左沿上部云朵之上刻有骑象普贤,旁有一象奴,右沿上部云朵之上刻骑狮文殊,狮奴像已毁。窟楣中部刻有坐于仰莲台上的十方佛。

摩崖“图南仙迹”以及旁边的千佛窟,“图南”指的是道教陈抟老祖。



另一处千手观音。

陈抟殿。

大殿后为陈抟墓。墓为石土垒成,长16米,宽12米,高4米。两边石坊刻对联:“先手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永太平”。

墓前嵌立陈抟自赞碑,碑额横刻“华岳归来”,正中阴刻陈抟像,像右上方有“洪武甲戌秋九月重阳日县丞陈观重建”刻记,左上方有陈抟自赞词。

陈抟初葬于华山:据史料记载,陈抟仙逝于华山张超谷石室。这是他的最初葬地。
迁葬至安岳: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陈抟故里弟子、钦真观道士谢道缘,去华山探得陈抟老祖墓穴,秘密将其尸身迁回,并安葬于云居山。这一行为背后,既体现了弟子对先师的敬仰与怀念,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或家族传统有关。

前一篇:川北环线71:内江张大千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