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68:内江圣水寺(上)

标签:
中川第一禅林圆觉楼十二圆觉菩萨像摸摸菩萨大国名蓝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圣水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坐落于四川省内江市城郊。自唐代咸通年间初建以来,它便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我们来此,是因为它的国保单位名头。

圣水寺,古称兴慈禅院,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不仅被誉为“中川第一禅林”,还是四川省八大丛林之一,现在内江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山门殿上悬明代赵贞吉撰,赵朴初题匾“大国名蓝”,“名蓝”指著名的佛教寺庙(伽蓝)。

矗立在放生池上的明代的石拱桥与大雄宝殿,桥体是明朝遗留下来的,几百年来多次损毁的缘故,可以看到桥上的石材栏杆是现代修复的产物。

另一角度观放生池与石拱桥。

藏经楼,重檐翼飞式盘龙屋脊。

明代的石经幢,底座风化严重。经幢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常用于供奉佛经或佛骨舍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藏经楼轩式天花走廊。

藏经楼台基石刻,从颜色看不少是后补的。

圆觉楼内



还有摩崖石刻。





圣水寺,古称兴慈禅院,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不仅被誉为“中川第一禅林”,还是四川省八大丛林之一,现在内江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山门殿上悬明代赵贞吉撰,赵朴初题匾“大国名蓝”,
大雄宝殿高16米,两重檐,朱檐金简瓦,门壁精湛,背面题匾“慧日中天”。慧日为佛教词语,意为以日月之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大雄宝殿接着放生池,上有拱桥。

中轴线两侧是与主体建筑对应分布的客堂、法物流通处、五观堂、西厢房、禅堂、阅览室等;

矗立在放生池上的明代的石拱桥与大雄宝殿,桥体是明朝遗留下来的,几百年来多次损毁的缘故,可以看到桥上的石材栏杆是现代修复的产物。

另一角度观放生池与石拱桥。

藏经楼,重檐翼飞式盘龙屋脊。

明代的石经幢,底座风化严重。经幢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常用于供奉佛经或佛骨舍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藏经楼轩式天花走廊。

藏经楼台基石刻,从颜色看不少是后补的。

藏经楼后是万佛圆觉楼。这在东路是最后的殿宇,重檐九脊式顶和三重檐的特色,感觉高度的优势。

圆觉楼内

这是一座宋代石刻造像的展示地,它隐藏在圆觉楼二楼后方的崖壁上,是一处鲜为人知的秘境。我们找不到。

造像内容为十二圆觉菩萨像,雕刻精美,装饰华丽,展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
十二圆觉像,装饰华美,璎珞缀身,雕工细腻,代表了宋代石刻造像风格。
圆觉楼后的崖壁,更多的是残缺的佛像。

还有摩崖石刻。




前一篇:川北环线67:自贡西秦会馆(下)
后一篇:川北环线69:内江圣水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