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56:仁寿县双堡牌坊

标签:
节孝坊高浮雕清白高风旌表镇门兽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仁寿县双堡牌坊距离资中罗泉古镇不太远,13公里的距离,自驾方便,就是道路比较窄。停好车就看到两座牌坊呈南北向上下对列,一条南北向石板路贯穿其间,
两坊间相距44.5米。其中一座坐落在地势较低一些的地方,是旌表“徐母杨氏”节孝的,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年);另一座坐落在地势较高一些的地方,是旌表“徐母余老太君”(前坊杨氏的婶娘)节孝的,建于光绪八年(1883年)。



贞节牌坊根据守节之人的名望,身份,地位,守节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由当地的官衙进行审批,普通家庭,饭都吃不起,是没有能力去建造贞节牌坊的。



明间顶楼檐下,南面嵌有高浮雕九龙“圣旨”竖匾,

牌坊明间的下匾额上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清白高风”、“据强德性”八个大字,在牌坊的柱子上,镌刻有贡生叶云瑞题书的4副旌表和赞誉她坚强执著的品格和坚贞节孝的事迹的楹联,其中3副为: “抚乃子,事乃姑,一片肝胆如铁石;达于朝,书于史,平生节孝壮山河。”“闺阁有完人是真难事;斡庭颁懿旨用表芳名。”“臣心难尽,子职难供,独让闺阁人撑持天地;廉士无碑,美夫无碣,惟留节孝坊震烁古今。”

牌坊明间的下匾额上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清白高风”、“据强德性”八个大字,在牌坊的柱子上,镌刻有贡生叶云瑞题书的4副旌表和赞誉她坚强执著的品格和坚贞节孝的事迹的楹联,其中3副为: “抚乃子,事乃姑,一片肝胆如铁石;达于朝,书于史,平生节孝壮山河。”“闺阁有完人是真难事;斡庭颁懿旨用表芳名。”“臣心难尽,子职难供,独让闺阁人撑持天地;廉士无碑,美夫无碣,惟留节孝坊震烁古今。”
根据牌坊明间上匾额字板铭文的记载,牌坊旌表的徐母杨氏生前是林公的妻子,她16岁时出嫁,18岁时喜得一爱女,岂知不幸降临于身。20岁时,其丈夫因病去世,其老公爹10天也因病归西,而她的小叔子才13岁。杨氏“裂肺摧肝,饮血呑声,哭夫继以泣翁”。
此后,她整整守寡40多年,终生未再嫁,用瘦弱的肩膀担当起家庭重担,不但将女儿和小叔子抚养成人,还为小叔子成家立业,后来侄孙学业终成。






整座牌坊共用大小109块石料建成,大者2立方米有余,
小者不足0.04立方米,每块石料均精雕细凿,整坊无一钻痕露面。

牌坊的大小额枋、花板、 檐板、雀体等各个部位,共用镂空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等技法精雕方法90龛戏文和故事造 像,共雕各种人物250余个、鸟兽78只和难以数清的花卉,坊上还装有8块雕花云屏板、8块镂雕雀替。


牌坊的大小额枋、花板、 檐板、雀体等各个部位,共用镂空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等技法精雕方法90龛戏文和故事造 像,共雕各种人物250余个、鸟兽78只和难以数清的花卉,坊上还装有8块雕花云屏板、8块镂雕雀替。

“徐母余老太君”节孝坊建造风格与徐母杨氏节孝坊略同,亦为四柱三间五楼三
重檐歇山顶仿木结构石牌坊,坊顶嵌立八面体宝塔(文化大革命中损毁,现仅存石塔基础)。

所有雕刻都为镂空透雕,其中尤以明间顶檐下南面镶嵌的九龙绕“圣旨”竖匾和北面镶嵌的七龙盘“旌表”竖匾最为别致优美,生动精湛。


所有雕刻都为镂空透雕,其中尤以明间顶檐下南面镶嵌的九龙绕“圣旨”竖匾和北面镶嵌的七龙盘“旌表”竖匾最为别致优美,生动精湛。

根据牌坊明间上匾额字板铭文的记载,牌坊旌表的徐母余老太君,生前是国涫公的妻子,19岁时出嫁,23和27岁,先后生下一女一子,28岁
时丈夫国宿公去世,留下了年迈的公婆和一对幼小的儿女。余氏坚决不再改嫁,不辞辛劳挑起了生活重担:“上事翁姑,必爱必敬,下养孤子,思斯勤斯,始终如一”,直到62岁去世。清廷认为她夫死从子、孝敬公婆堪作世人学习的典范,故皇上专门下旨为她建石牌坊,加以旌表。




更多的是很有排名的戏剧故事。




牌坊上的花鸟兽等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堪称艺术品。

更多的是很有排名的戏剧故事。

整座牌坊共用102块石料建成,大者2立方米有余,小者不足0.04立方米,每块石料均精雕细琢,全坊无一钻痕露面。


节孝牌坊是清代贞节观的实物见证。清代通过颁布旌表政策,大力倡导“贞节观”,认为“丈夫死国,妇人死夫,义也”,以此激励女性忠于“礼教”,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当时节孝牌坊的修建是朝廷、宗族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目的。见证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忍与智慧。

节孝牌坊是古代社会对妇女的一种道德束缚和表彰机制。它们通常是为了表彰那些守节尽孝的妇女而建,这种表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贞洁的极端重视,甚至有些强迫性的意味。这种观念在现代看来,显然是对女性自由和权利的一种束缚和压迫。

贞节牌坊根据守节之人的名望,身份,地位,守节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由当地的官衙进行审批,普通家庭,饭都吃不起,是没有能力去建造贞节牌坊的。



前一篇:川北环线55:资中罗泉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