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27:昭化古城(下)

标签:
昭化考棚张飞柏临清门汉寿坛八卦井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古城北面,除了县衙,附近还有孔庙和考棚。昭化考棚
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是昭化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考试的场所,走进去,看到大门两边还留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



内坛左右的石辟邪,有辟邪除恶的作用。

汉城墙遗址。公元前285年建立葭萌县,原城池位于东北的土基坝,于东汉末年迁建于现在的位置,旧为土筑,汉城墙为夯土墙,地下残存部分。




牌坊四柱一门两户,三层,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南面刻有“山高水长”有“百里负米”、“芦衣顺母”等图案。北面刻有“风和月朗”,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图案,代表了王杏舒的事迹和品质。

道光十八年,时任昭化县令 毛士骥 决定改善考试条件,利用
龙门书院 的空闲房屋改造为考棚,并置办了桌凳,编号为332号,以《千字文》字号为序,每个字号段所属若干号。

昭化考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考试场所的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考棚的建立标志着昭化文化教育的进步,对当地文风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昭化考棚为四合院落,有穿堂、过庭、礼堂及诸号舍,为川北地区最大的县级考场,一时称盛。据传,院坝中心原有“联科及第”碑,现已不存。

考棚设有门禁房,即搜身的地方;执事房,验明考生身份的地方;管房区,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即考室;大堂,是主持考务的地方,试后为阅卷场,又叫“至公堂”。“至公”就是最为公平,意在告诫阅卷者要秉公判卷。

考棚一侧,是孔庙的棂星门。

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扩建。整座文庙的排列,大约是近年重新修复过。


考棚设有门禁房,即搜身的地方;执事房,验明考生身份的地方;管房区,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即考室;大堂,是主持考务的地方,试后为阅卷场,又叫“至公堂”。“至公”就是最为公平,意在告诫阅卷者要秉公判卷。

考棚一侧,是孔庙的棂星门。

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扩建。整座文庙的排列,大约是近年重新修复过。

乐楼坐落在昭化古城景区最繁华、被誉为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的太守街。乐楼始建于唐朝,又称“盛世台”、“万年台”,历史上为百姓祈祷盛世太平、万年平安场所。在2011年按明清风格复建,现为古城景区旅游演艺中心。
古城之内,四条大街、五条小巷皆以当地青砂石板铺就,三横两纵,中间高耸,两侧低回,恰似瓦背之形,随地势起伏,错落有致。街巷之间“丁”字相连,既显道路交错相通之妙,又具城门不相对之防,实为军事防御之典范。


汉寿广场也叫“汉寿坛”,公元217
年刘备感念昭化作为其基业的发祥地,将葭萌改为汉寿县,故名。汉寿广场分内外两个部分,居中的夯土城墙就是昭化汉城墙遗址,南门城墙遗址缺口依稀可见。

内坛左右的石辟邪,有辟邪除恶的作用。

汉城墙遗址。公元前285年建立葭萌县,原城池位于东北的土基坝,于东汉末年迁建于现在的位置,旧为土筑,汉城墙为夯土墙,地下残存部分。



孝友牌坊,是为表彰王杏舒孝老爱亲事迹而建的牌坊中层镌刻一段文字,记载的就是他的事迹,全文69字,寓含“流芳百世”和“地久天长”之意。

牌坊四柱一门两户,三层,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南面刻有“山高水长”有“百里负米”、“芦衣顺母”等图案。北面刻有“风和月朗”,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图案,代表了王杏舒的事迹和品质。

八卦井,是一口建于明代的古井,井壁井底皆为八卦状,寓意着祈求井水丰满。
前一篇:川北环线26:昭化古城(上)
后一篇:川北环线28:剑门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