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环线25:广元皇泽寺(下)

标签:
嘉陵江大佛窟塔庙窟武则天五佛亭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皇泽寺五佛亭为敞口,外方内圆拱形窟,内塑有五尊像,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头部均已失,但主尊佛有圆形头光及桃形背光。


中心柱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深2.76米,宽2.6米,窟约13立方米,窟室方形平面,平顶略弧。


中心柱是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窟中央立方柱,由窟底直通窟顶。

上层“大佛窟”,凿建于初唐,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式窟,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主佛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

大佛窟边上的一众小佛龛。


二圣殿后,是则天殿。该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与一般“民办”寺庙不同,皇泽寺这座由女皇御敕建造的“官办”寺庙内没有“大雄宝殿”,因此,则天殿就是皇泽寺的主殿。殿内立“武后真容”石刻像,距今1300余年。

殿内陈列的一尊武则天的石刻画像碑,碑上女皇“头戴冕旒,身着王服,云环雾鬓,舞带霓裳”,是民国人临摹明代陈鸿恩所著《无双传》中之“金轮遗像”所刻,为“王”时的盛年形态。


清道光年间的“神”字碑


大佛楼下层“迎晖阁”中38号窟,窟内开三龛,龛内均凿一佛二菩萨。刻于北魏晚期。

38号窟

另一个龛,一佛二菩萨。

38号窟的另一个龛。

大佛楼左侧的中心柱窟(45号窟),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也是四川地区少有的中心柱窟。


殿内陈列的一尊武则天的石刻画像碑,碑上女皇“头戴冕旒,身着王服,云环雾鬓,舞带霓裳”,是民国人临摹明代陈鸿恩所著《无双传》中之“金轮遗像”所刻,为“王”时的盛年形态。

清代的一位县令曾赋诗:“亭自江心建,泉从佛顶来。”,生动地描绘了皇泽寺依傍山崖而建,泉水清澈流淌,亭台楼阁与江景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清道光年间的“神”字碑


大佛楼下层“迎晖阁”中38号窟,窟内开三龛,龛内均凿一佛二菩萨。刻于北魏晚期。

38号窟

另一个龛,一佛二菩萨。

38号窟的另一个龛。

大佛楼左侧的中心柱窟(45号窟),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也是四川地区少有的中心柱窟。

建于北魏晚期的中心柱窟,三面石壁上三大龛内,均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壁上部是千佛。

中心柱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深2.76米,宽2.6米,窟约13立方米,窟室方形平面,平顶略弧。


中心柱是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窟中央立方柱,由窟底直通窟顶。

上层“大佛窟”,凿建于初唐,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式窟,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主佛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

大佛窟边上的一众小佛龛。

另一侧的大势至菩萨头上的宝冠以定瓶为标志

大佛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据考证认为,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佛陀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以及外侧的二力士,形成主从有序的布局。


大佛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据考证认为,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佛陀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以及外侧的二力士,形成主从有序的布局。

后侧,还有女皇文化陈列馆,走一下没啥新意。
前一篇:川北环线24:广元皇泽寺(上)
后一篇:川北环线26:昭化古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