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走华东37:武义延福寺

标签:
镇澜桥元代建筑弓形月梁梁思成夫妇观音堂杂谈 |
分类: 浙江安徽 |
武义延福寺位于桃溪镇福平山。来到这里,就觉得到了一个景区,宽大的停车场,还有新修的道路,只是雨天雨地,不见其他香客。小溪旁的弘福亭,亭中竖有《重修延福寺》碑。
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在1934年考察延福寺时,选择在这里驻足拍照,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途径七塔,七塔代表禅宗七源头,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首先看到的是延福新寺,是2016年竣工的,前方是放生池,边上还有新的延福塔。

福字照壁,位于中轴线的最南面。


途径七塔,七塔代表禅宗七源头,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首先看到的是延福新寺,是2016年竣工的,前方是放生池,边上还有新的延福塔。

福字照壁,位于中轴线的最南面。

新延福寺,作为杭州灵隐寺的下院,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浓厚的唐制韵味。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延福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14年延福寺修复工程开工,并在古寺前营造了全新的延福寺。新建成部分归杭州灵隐寺管理,类似于他们的分寺,有五位师傅在此修行。而古迹部分则归武义县文物部门管理。

山门之后就是天王殿。全新的寺庙,传统的布局。


山门之后就是天王殿。全新的寺庙,传统的布局。

再往里,中间的亭子上悬“轮藏殿”,两旁是“文殊殿”和“普贤殿”。
第二进天王殿三间,单墙硬山造。清代雍正时期的建筑。
大殿位于延福寺的中心,平面呈正方形,立面呈宝塔形,重槽敬山顶建筑,清一色木结构。殿前卧着一对石狮子。

近看,咧着嘴,好像在笑。

殿内,1966年由于“破四旧”运动,寺内的佛像遭到了破坏。只剩下凹字形的佛坛,以及精雕细琢的基座。

佛坛基座的背面。

大殿内清代精美的藻井壁画,其上绘制着生动细腻的图案。


近看,咧着嘴,好像在笑。

殿内,1966年由于“破四旧”运动,寺内的佛像遭到了破坏。只剩下凹字形的佛坛,以及精雕细琢的基座。

佛坛基座的背面。

1934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在这里呆了九天,对延福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梁思成后来所写的《营造法式注释》这一研究宋代建筑技术的专著中,就多处采用延福寺建筑的一些构件为实例,记述延福寺的结构特色。这是林徽因在延福寺的旧照。
大殿内清代精美的藻井壁画,其上绘制着生动细腻的图案。

前檐柱与金柱之间用乳袱,上置瓜柱,柱下端刻作鹰嘴状,这种做法在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中是较早的实例。在平梁头底至金柱之间,加弓形月梁一道,起到搭牵之用,开江南弓形月梁之先声。

大殿四周,有土墙面上,都有明代的书画作品,有些已经残破。

延福寺大殿斗栱的配置与做法与北方宋元建筑斗栱的较规整的做法差异甚大,因而当年看惯了北方宋元遗构的梁思成夫妇在看了延福寺后,得出了“实为罕见之孤例”的感叹。

尽管延福寺大殿的主体结构为元代所建,但其外观却保留着宋代的风貌,不仅融合了江南建筑的细腻特色,更彰显出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第四进观音堂七间,中三间为主体,两旁各两间夹楼,东西为厢楼,均为清代建筑。堂前左右各有石涧井一方。

观音堂前的石狮子

檐下的彩色狮子、大象等牛腿,甚是吸睛。

地处武义县南部山区的延福寺,自公元927年建成后,一直隐藏在浙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默默无闻。1000多年间,虽有两次引起朝廷的重视:宋廷赐名“延福”,明廷赐宝“大沛三宝铜炉”;但总体而言,延福寺在10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浸润在江南的茫茫烟雨中,“养在深闺人未识”,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建筑界,影响均不大。



大殿四周,有土墙面上,都有明代的书画作品,有些已经残破。

延福寺大殿斗栱的配置与做法与北方宋元建筑斗栱的较规整的做法差异甚大,因而当年看惯了北方宋元遗构的梁思成夫妇在看了延福寺后,得出了“实为罕见之孤例”的感叹。

尽管延福寺大殿的主体结构为元代所建,但其外观却保留着宋代的风貌,不仅融合了江南建筑的细腻特色,更彰显出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第四进观音堂七间,中三间为主体,两旁各两间夹楼,东西为厢楼,均为清代建筑。堂前左右各有石涧井一方。

观音堂前的石狮子

檐下的彩色狮子、大象等牛腿,甚是吸睛。

地处武义县南部山区的延福寺,自公元927年建成后,一直隐藏在浙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默默无闻。1000多年间,虽有两次引起朝廷的重视:宋廷赐名“延福”,明廷赐宝“大沛三宝铜炉”;但总体而言,延福寺在10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浸润在江南的茫茫烟雨中,“养在深闺人未识”,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建筑界,影响均不大。

武义延福寺大殿在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排名第六,前五名是:福州华林寺大殿:建于五代/北宋(964年),肇庆梅庵大雄宝殿:建于北宋(996年),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建于北宋(1009年),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建于北宋(1013年),德庆学宫大成殿:建于元(12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