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避暑游52:齐齐哈尔卜奎清真寺·侵华日军516部队遗址

标签:
窑殿清真初高两级小学原址吕氏故居日本化学战核心部队国保单位杂谈 |
分类: 关外东北 |
卜奎清真寺,原称清真东寺和清真西寺,坐落在齐齐哈尔市繁华商业区。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现在是国保单位,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只能外观。
靠着东寺砖木结构的清真女寺,为女性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看过去很像平房。

历史记载,清康熙时,为抗击沙俄的侵略,根据康熙皇帝的谕旨,作战基地设在齐齐哈尔一带,在马神庙附近设立卜奎驿站,并修筑齐齐哈尔城,从山东、河北移来戍边的回民在建城时,盖起几间茅舍即为最初的卜奎清真寺,该清真寺旱于卜奎建城七年草创,故有“先有清真寺,后有卜奎城”之说。

砖雕匾额“天房捷境”,窑殿与东寺大殿相互连接,内部空间共通。

卜奎清真寺分为东寺、西寺和女寺。东寺由伊斯兰教“格底木”派穆斯林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建成,最开始只建设了5间草房,后来又应穆斯林的要求和支援,几次重建、扩建,其规模随之扩大。西寺由伊斯兰“哲赫林耶”派穆斯林于咸丰二年(1852年)建成,最初也是草房,后来也曾多次翻建。经过翻建后的东西寺建筑布局相似,都采用当时的宫殿式砖木结构。

东寺大门正在维修。

门前的抱鼓石,还是彩色的。

外观清真寺的窑殿。窑殿平面呈方形,是三层重檐的塔式建筑,

一到三层分别是壁龛(即米哈拉布)、刻有图案和伊斯兰教圣主名字的砖雕,


东寺大门正在维修。

门前的抱鼓石,还是彩色的。

外观清真寺的窑殿。窑殿平面呈方形,是三层重檐的塔式建筑,

一到三层分别是壁龛(即米哈拉布)、刻有图案和伊斯兰教圣主名字的砖雕,

攒顶用“风剥铜”材料制成,莲花座上镶有高1.9米,直径0.9米的镀金葫芦,葫芦尖上嵌有40厘米长金色新月,乃伊斯兰教“弯月涵星”的象征。

历史记载,清康熙时,为抗击沙俄的侵略,根据康熙皇帝的谕旨,作战基地设在齐齐哈尔一带,在马神庙附近设立卜奎驿站,并修筑齐齐哈尔城,从山东、河北移来戍边的回民在建城时,盖起几间茅舍即为最初的卜奎清真寺,该清真寺旱于卜奎建城七年草创,故有“先有清真寺,后有卜奎城”之说。

砖雕匾额“天房捷境”,窑殿与东寺大殿相互连接,内部空间共通。

卜奎清真寺内建筑的屋檐、屋脊、南北山墙、塔形的窑殿都分布着大量的砖雕作品。砖雕的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动物、植物、器物、书法和几何图形五大类。

全国第一所民办公立清真小学: 黑龙江清真初高两级小学原址,建校百年纪念碑。


全国第一所民办公立清真小学: 黑龙江清真初高两级小学原址,建校百年纪念碑。

前往督军府旧址,路过市级文保单位“吕氏故居”。吕氏故居,位于建华区解放门社区西二道街20号,现仅存原建筑群中的家庙一座。
当时吕氏诸孙12户,男女老少及家人仆妇共111人,全部流放。后至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诸孙之一的吕懿兼及其堂侄吕敷先、吕衡先、吕念先二支近30人,又因事改发齐齐哈尔。
吕氏故宅大院,是吕景儒从嘉庆至道光年间逐渐简称的,共有50余间房,二进式院子,占地万余平方米。吕氏祠堂居中,东西两侧各有正房,厢房。即吕氏故宅。正房和祠堂是有脊砖房,厢房等为无脊砖房。
我们入住的酒店,门口就是夜市,一到时间就封闭了机动车。
齐齐哈尔侵华日军516部队遗址,位于铁锋区,是原侵华日军驻齐齐哈尔516部队的基地,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占地面积约为55000余平方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在此之前,侵华日军第五一六部队就已收到撤退命令,为掩盖进行化学武器研发和实验的罪行,他们摧毁了部队内的主体建筑,带走相关资料,并将部分化学弹药就地掩埋或丢入附近的江河之中。
侵华日军第五一六部队是日本化学战核心部队之一,职责是培养化学武器的高级官员以及化学武器的研制,主要任务是进行野外的实战实验以及人体活体实验。



据了解,在侵华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第五一六部队曾公然违背国际公约,进行芥子气、路易氏气、氯酸瓦斯等杀伤性化学武器的研制,并且参加过南京、长沙、武汉历次的大的会战,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了大量的中国军民的伤亡。

旧址还保留了516部队的部队车库和弹药库,以及一个高20米的方形烟囱。据相关数据表明,地下至少还有许多枚毒气弹。所以才导致附近的村子,偶尔还有芥子气中毒的事件发生,这就是鬼子留下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