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避暑游21:虎林·虎头要塞

标签:
苏联红军纪念碑地下工事虎头战役东北抗联杂谈 |
分类: 关外东北 |
虎林城区,我们离开兴凯湖,就入住这里,道路宽敞,楼层不高。虎林市,古为肃慎地,是赫哲族世居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设政。1913年5月,改虎林厅为虎林县,这是当地县制的开始。

虎林乡村(模拟)

虎林抗日英雄:王效明(开国少将)、崔庸健(鲜族,抗联领导人,朝国元帅)、李一平(鲜族,虎林县委书记,39年牺牲)、周保中、王一知、陈荣久(抗联第七军军长,37年牺牲)、李杜(东北军高级将领)

进入虎头要塞地下工事参观。

虎头要塞,与东宁要塞一样,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东部原中苏边境上的一个军事基地,我们来遗址参观,就是深入了解一下。侵华日军历时10余年,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部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海拉尔和阿尔山约5000千米的边境地带,修筑了17处要塞。
一展厅主要展出东北沦陷·日伪统治下的虎头镇·虎头要塞概貌.

虎林乡村(模拟)

日本侵略军残害中国民工的场面。修筑虎头要塞的中国劳工,主要来自伪满各地和中国关内山东等省,日伪当局通过抓捕“浮浪”,强征伪满报国队、诱招中国关内农民等手段,将大量中国劳工秘密送往虎头修筑要塞工事工事。“七·七”事变之后,大量中国战俘也被强制从事虎头要塞工事的修筑。六年期间应至少强征了12000名中国劳工,这些劳工除少数侥幸逃跑外,绝大多数人的结局不是被折磨致死便是被秘密处死。
1945年8月9日起在红军强大攻势和猛烈炮火的轰击下,这个曾被关东军吹嘘为可坚持6个月,不怕围困的"北满永久要塞",仅用半个多月就被摧毁。

日军守备队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激战至26日,红军终于攻克虎头要塞。1400名日军和要塞周边地区数百名日本开拓团及军属除仅53人逃脱。
据史料记载,在历时17天的“虎头战役”中,红军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为解放虎头,493名苏维埃将士长眠于此。
虎林抗日英雄:王效明(开国少将)、崔庸健(鲜族,抗联领导人,朝国元帅)、李一平(鲜族,虎林县委书记,39年牺牲)、周保中、王一知、陈荣久(抗联第七军军长,37年牺牲)、李杜(东北军高级将领)

进入虎头要塞地下工事参观。

走下水迹斑斑的石阶,进入神秘阴森的地下工事,顿时觉得寒气逼人。
这个要塞长度很大但是由于当时红军激战被摧毁的相对较多一点,所以它从整个开放的长度只有300米左右。但从这300米,可以看到日军地下工事设施,第一是很坚固,第二很完善。
地下工事巷道全部由水泥、钢筋混凝土浇筑就而成,一米多宽、两米来高,顶部呈拱形,工事里常年气温仅11摄氏度。
巷道两边建有支洞,分别作为“食品储备库”、“发电所”、“弹药库”、“锅炉房”、“浴池”等。工事内有一眼“蓄水池”深达20米,一次可贮水720吨。
它的发电所,为了降低噪声还进行了隔音墙的处理。

主隧道

支隧道,两条支通道分别通往地面上的机枪阵地,以及火炮阵地。


这里有将校间,是虎头山阵地上最高指挥官的住的单间,它是一个里外的套间。外面是指挥官的办公室,里面房间是指挥官的寝室。


主隧道

支隧道,两条支通道分别通往地面上的机枪阵地,以及火炮阵地。


这里有将校间,是虎头山阵地上最高指挥官的住的单间,它是一个里外的套间。外面是指挥官的办公室,里面房间是指挥官的寝室。

通道的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可以看到有很多对称的铁钩,这些铁钩是为了悬挂额外的吊床所设置的。如果兵员有增加,临时增设一些休息的位置。那时候1500人,如果这个要塞加大兵员,储量还可以有。

浴室,在浴池的地面上看到的是白色瓷砖,是当时保留下来的。这些瓷砖都是当年从日本本土直接运送到我国来的。


浴室,在浴池的地面上看到的是白色瓷砖,是当时保留下来的。这些瓷砖都是当年从日本本土直接运送到我国来的。

沿着平缓的上山步道,我们来到地下要塞的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