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避暑游13:牡丹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上)

标签:
石灯幢明代石狮子千年龟趺兴隆寺外城南门址杂谈 |
分类: 关外东北 |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史称“忽汗城”,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渤海镇,西南距镜泊湖25千米。我们开车在午后时光来的这里。地面上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志。渤海共传十五代王,第1代、第2代唐朝封为“渤海郡王”,从第3代起,唐朝晋封为“渤海国王”,渤海政权正式国名是“渤海国”。

外城南门址。天宝十四年(755年),渤海国王都从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市)迁至上京龙泉府(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1961年3月4日,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圣殿内

天王殿

天王殿内的新塑像



外城南门址。天宝十四年(755年),渤海国王都从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市)迁至上京龙泉府(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1961年3月4日,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规模不大,现在保存的基本就是一条中轴线。单幢殿宇也占地不大。渤海国作为唐朝的附属国,受到了很大的带动,佛教文化得到了很大的传承和发展。但渤海国被契丹族辽国灭了之后,辽国实行了残酷的屠城政策,寺毁刹灭,仅剩大石佛等花岗岩实物犹存,故人们又称为石佛寺。原来设有的禅堂、配殿、钟鼓二楼,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皆不存。

关圣殿前清代咸丰年间的万古流芳碑。


关圣殿前清代咸丰年间的万古流芳碑。


关圣殿内

天王殿

天王殿内的新塑像

原高为六点四米,后因原刹损坏,现高六米,是用玄武岩雕琢迭筑而成。全幢雕刻细致。由塔刹、相轮、塔盖、塔室、莲花托、中柱石、莲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组成。塔盖形似亭榭,八角攒尖,雕刻盖脊和瓦垅。塔室镂空,亦为八面体,与塔盖相接处雕刻斗栱,具有中国典型木构特点。

石灯幢塔室八面各刻长方窗孔,其上又有小窗孔。中柱石之上的莲花托是仰莲,之下的莲花座是覆莲,均刻三瓣花片,层层重迭、犹如巨莲盛开。渤海盛行佛教,而石灯塔是典型的佛教石雕艺术作品。雕刻精细,刀法娴熟,敦实古朴,巍然壮观,是渤海具有代表性的石雕珍品。


三圣殿内的大石佛在清初保存尚好,后来屡遭破坏,解放后重新移回原址,参照同类造像,整修复原。
两棵非常粗大的300多年古榆树,树身上挂满了数不清的红布条,粗壮的树根有很多已经爬上地面。

千年古井,到了清代还在使用。

庭院植被茂盛、荫郁苍翠、绿草如茵,铺上砂石小道,曲直通幽的小径,显得格外幽雅。

边上小庙里的塑像,看过去有点尴尬。注明是十不全,是一个具有深厚民间传说的祀像,其形象通常被描述为目有一眇,耳有一聩;手有一卷,腿有一拐;口偏,齿缺;发秃,面麻;鸡胸,锅背等十种不全之处。在民间,“十不全”通常被视为一个愿意承受他人疾病和苦难的神祇,人们通过向其祈求或挂上自己所不希望的东西(如疾病、厄运等),来希望这些不幸能够转移或消除。

来这里,游客很少,也不见几个香客。


千年古井,到了清代还在使用。

庭院植被茂盛、荫郁苍翠、绿草如茵,铺上砂石小道,曲直通幽的小径,显得格外幽雅。

边上小庙里的塑像,看过去有点尴尬。注明是十不全,是一个具有深厚民间传说的祀像,其形象通常被描述为目有一眇,耳有一聩;手有一卷,腿有一拐;口偏,齿缺;发秃,面麻;鸡胸,锅背等十种不全之处。在民间,“十不全”通常被视为一个愿意承受他人疾病和苦难的神祇,人们通过向其祈求或挂上自己所不希望的东西(如疾病、厄运等),来希望这些不幸能够转移或消除。

来这里,游客很少,也不见几个香客。

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清代古建筑群的全貌,还能幸运地目睹寺内三大国宝:唐代渤海国时期遗存下来的大型石雕艺术品一一石佛造像、石灯幢、石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