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环线67:上里古镇·高桥·二仙桥

标签:
白马河茅溪河石桥之乡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述。

小镇不大,三面临水,是名符其实的水乡,

古老的河堤,上里的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且风格各异。清清的小河影作高高的圆行的桥洞,别有一番情致。

古老的石碑上,还留下红军的标语。


在镇口还有两座一高一底的石桥横跨拢西河,成了进出镇里的交通要道,高桥主要通过进出镇里的车辆行人,从低桥可以转而穿过高桥下面的倒沿河边前行,高低两桥巧妙地构成了“立交”系统。
小镇不大,三面临水,是名符其实的水乡,

古老的河堤,上里的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且风格各异。清清的小河影作高高的圆行的桥洞,别有一番情致。

古老的石碑上,还留下红军的标语。

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

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从高桥看低桥。

岸堤的出水口和码头,这里的曾经,应该是车水马龙,船帆林立。


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从高桥看低桥。

岸堤的出水口和码头,这里的曾经,应该是车水马龙,船帆林立。

石堤墙上的红军石刻标语
前行来到二仙桥,桥上游人观赏众多,桥下堰口游人戏水,站在桥面观看上、下游及周边风景如画。

二仙桥俢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石质,单拱长15米,宽5米,高12米,跨度19米。桥面用石板铺成,桥中部饰锁石龙,头前尾后,与周围景色相映相融。


二仙桥俢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石质,单拱长15米,宽5米,高12米,跨度19米。桥面用石板铺成,桥中部饰锁石龙,头前尾后,与周围景色相映相融。

曾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八年(1753年)在黄茅溪上两度修桥,但都被洪水冲毁。现二仙桥附近河床岩石上留有许多圆形孔洞,可能为两次架桥施工痕迹。
桥西有建桥塔一座,记述了先后三次建桥过程。相传,第三次建桥竣工踩桥定名时,有两位乞丐阻拦,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头,众人大悟,便名为“二仙桥
”。

上里古镇桥挨桥,拱桥紧邻平桥、平桥傍着跳墩桥,高低错落,方便实用,又自成景观,堪称川西石桥之乡。

还有过去的石碾子留存,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用。


现代新建的观音桥。

这头的溪流上,还有汀步桥。


镇里如今存留上里境内的石桥竟还有十多座,它们大多以简便实用的平桥形式存在。

山坡上,是杨家先人墓地。一切过往,都是如烟的存在,谁也逃不掉。


上里古镇桥挨桥,拱桥紧邻平桥、平桥傍着跳墩桥,高低错落,方便实用,又自成景观,堪称川西石桥之乡。

还有过去的石碾子留存,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用。


现代新建的观音桥。

这头的溪流上,还有汀步桥。


镇里如今存留上里境内的石桥竟还有十多座,它们大多以简便实用的平桥形式存在。

山坡上,是杨家先人墓地。一切过往,都是如烟的存在,谁也逃不掉。

前一篇:川西环线66:上里古镇·韩家大院
后一篇:川西环线68:邛崃石笋山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