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环线20:马尔康松岗直波碉楼

标签:
胡底烈士八角碉楼直波民居何文寺羌族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直波碉群位于马尔康市松岗镇直波村西南300米处,清乾隆年间由松岗土司修建,有南北二碉,依山势南北分布。我们离开马尔康市区,就直达此处。

看到山坡上的两个碉楼,我们停车开始参观。

两座碉楼相距50米。其中南碉已倾斜,历经“5· 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后,仍然矗立于山间,故被称为中国版“比萨斜塔”。

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的胡底烈士纪念广场格外醒目。胡底塑像用紫铜锻造而成,他手执木棍拐杖,英姿飒爽,神采飞扬,目光坚定,眺望北方。纪念碑从底部到顶部四分之三处皆为深红色花岗石砌成,顶部为汉白玉并镶嵌党徽。

底座是胡底烈士生平石雕画。镌刻了他投身党的隐蔽战线斗争,与战友一道打入敌人心脏的传奇故事。“六幅浮雕”反映了胡底烈士“启程”走上革命道路,与李克农、钱壮飞结成“战友”,打入国民党情报机关为党搜集“交联”情报,对搜集到的情报进行研判。在长征途中被张国焘秘密杀害英勇就义的史实。
胡底牺牲时只有30岁,他没有结婚,没有后人。1981年12月8日,胡底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村中心的一排白塔

直波村的小寺庙叫何文寺,也叫罗吾楞寺。整个寺庙坐东北向西南朝向,单体顺坡建筑,占地面积102平方米,石木结构,双层平顶式屋顶,横梁平托。罗吾楞意为“讲经的宝地”,可翻译为“珍宝寺”。是莲花生大师25位弟子之一的毗卢遮那大师于公元8世纪来到松岗弘传佛法时修建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属宁玛派寺庙。





山坡上的北碉


看到山坡上的两个碉楼,我们停车开始参观。

两座碉楼相距50米。其中南碉已倾斜,历经“5· 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后,仍然矗立于山间,故被称为中国版“比萨斜塔”。

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的胡底烈士纪念广场格外醒目。胡底塑像用紫铜锻造而成,他手执木棍拐杖,英姿飒爽,神采飞扬,目光坚定,眺望北方。纪念碑从底部到顶部四分之三处皆为深红色花岗石砌成,顶部为汉白玉并镶嵌党徽。

底座是胡底烈士生平石雕画。镌刻了他投身党的隐蔽战线斗争,与战友一道打入敌人心脏的传奇故事。“六幅浮雕”反映了胡底烈士“启程”走上革命道路,与李克农、钱壮飞结成“战友”,打入国民党情报机关为党搜集“交联”情报,对搜集到的情报进行研判。在长征途中被张国焘秘密杀害英勇就义的史实。
胡底牺牲时只有30岁,他没有结婚,没有后人。1981年12月8日,胡底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拾级而上,缓缓走向直波村。这是松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介绍说这里常住人口只有300人左右,老年人居多。该碉群集嘉绒藏族高超的建筑艺术于一身,高大雄伟,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技术精湛,极为牢固,系八角碉中的杰作。


直波村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已经打造成以发展风光农业,农旅结合的新农村模式。

村口的金塔。

来到南碉,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占地面积37.6平方米,碉楼通高43米,共十三层。


村口的金塔。

来到南碉,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占地面积37.6平方米,碉楼通高43米,共十三层。


村中心的一排白塔

直波村的小寺庙叫何文寺,也叫罗吾楞寺。整个寺庙坐东北向西南朝向,单体顺坡建筑,占地面积102平方米,石木结构,双层平顶式屋顶,横梁平托。罗吾楞意为“讲经的宝地”,可翻译为“珍宝寺”。是莲花生大师25位弟子之一的毗卢遮那大师于公元8世纪来到松岗弘传佛法时修建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属宁玛派寺庙。





山坡上的北碉

有新建的木栈道直达碉楼
直波碉群在古时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易守难攻。每个碉楼只有一个出入口,离地约2.5米,平时有梯上下,战时人入碉内后,楼梯一撤走,整个碉楼就犹如铜墙铁壁一般,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碉内有木板、树枝搭成的楼层,每层都有箭口。碉底有地下通道,用以容纳老弱病残者,为防敌人久围不攻,碉内同时藏有大批粮食,并且还有暗沟引水入碉,为年轻力壮者在碉内与外敌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北碉内径8.5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墙厚0.9米,碉高24.7米,共六层;第二层到第四层的东墙、南墙和西墙上各开1门,大小分别与南碉东墙上的小门大致相同;其东墙、西墙和南墙上第三层到第五层各开有1个竖方形瞭望孔,东北墙和西北墙的第一层到第二层又各开1个边长0.2米的方形瞭望孔;第一层北墙及第三层北墙亦各开有1个方形瞭望孔。








居高临下,可见还有两座四角碉楼高耸于西岸松岗村的卧龙山梁上,为松岗土司官寨建筑,故俗称官寨碉,那是土司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再仔细看看身边的北碉,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再仔细看看身边的北碉,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后一篇:川西环线21:马尔康松岗柯盘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