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环线12:汶川姜维城·理县筹边楼

标签:
羌族风情杂谷脑河薛涛威州镇薛城镇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在阿坝州的多个古城中,姜维城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座,位于汶川县城南山腰上的古城坪,这就是三国时保留下来的姜维城。古城还保留着厚厚的两段古城墙和一个点将台,

就此下山,前往理县。

来到理县薛城镇,筹边楼在民俗博物馆里,但门口闭门谢客的告示,让我们无法入内。



来到理县县城,晚上住在这里。理县地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治所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辖域辽阔,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称。取治理番民之意。


今天所能看到的姜维城,是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由当时知州赵符节、千户赵方将过去朝代所建作战城堡连接起来,重新构筑的,其南包玉垒山,西截古城坪,直抵岷江边。如今古城墙外,还能见到古城坪上的点将台,高约7米,宽约4米,黄泥夯筑而成。


姜维城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3年度遗址发掘的宋代遗存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汉朝至明朝的1800多年间,除唐大历五年,吐蕃曾占领霸州,多年后为唐朝收复,元代威州移治理县通化,后置寒水巡检司,故治今绵虒羌锋村簇头寨外,历代郡、县治都在这里。这是得益于姜维城的独特地理条件。


从汉朝至明朝的1800多年间,除唐大历五年,吐蕃曾占领霸州,多年后为唐朝收复,元代威州移治理县通化,后置寒水巡检司,故治今绵虒羌锋村簇头寨外,历代郡、县治都在这里。这是得益于姜维城的独特地理条件。

关于姜维城名字的由来,传说蜀汉大将军姜维曾在汶川一带驻防,为保卫蜀汉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这座古城墙,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当地人为纪念这位英勇的大将军,便将这座城墙命名为姜维城,使其成为了历史与传说的交汇点。

考古发掘还发现,姜维城遗址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汉代汶山郡夯土城墙相叠压;汉、宋两代的城墙遗迹又几乎完全重合,并有相叠压的夯土遗迹;明代石砌城墙依山就势,顺山而上达姜维城,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汉代汶山郡城址包围在内。


考古发掘还发现,姜维城遗址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汉代汶山郡夯土城墙相叠压;汉、宋两代的城墙遗迹又几乎完全重合,并有相叠压的夯土遗迹;明代石砌城墙依山就势,顺山而上达姜维城,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汉代汶山郡城址包围在内。

作为古建筑遗址,姜维城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标志,承载和记录了民族文化的变迁,见证了汶川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

就此下山,前往理县。

来到理县薛城镇,筹边楼在民俗博物馆里,但门口闭门谢客的告示,让我们无法入内。

薛城镇是大唐茶马古道隘口的边陲重镇,当时修建筹边楼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在此与少数民族首领联络感情。唐朝女诗人薛涛曾来此登楼,留下一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诗: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该诗首尾两句指出筹边楼建在河谷中突起的小石头山上,加上楼的高度能与云鸟的高度相平,因而能望到当时边疆的尽头,中间两句写出了筹边楼的雄壮和军事价值。后来,当地人干脆以女诗人的姓为名,将此地改称为“薛城”。


筹边楼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位于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孟屯河沟口的薛城老街上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巨石之上,雄伟壮观。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四角飞檐,青瓦红柱,恰似一颗焕发异彩的明珠镶嵌在危崖之巅。


如要领略“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苍凉的意境,地处杂谷脑河与孟屯河交汇处的薛城古镇一定会作出确切的诠释。它坐落在熊耳山与笔架山之间一个狭长的坡地之上,险山环抱,孤城独守,扼控自逶迤群山里蜿蜒而来的茶马古道必经的隘口,是唐朝名副其实的边塞重镇。


在这蛮荒之地,光彩夺目的筹边楼以它的威严和雄伟,宣扬着唐朝的国威,布撒着不要战争、渴望和平的人性光辉。因此,在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近三年时间,不但薛城周边没有硝烟战火,整个川西也平安无事。此后,李德裕在唐文宗时期两度为相,因政绩卓著,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


筹边楼底楼为正方形,以楼内中部的4根立柱隔成一神龛,神龛上嵌有介绍李德裕生平事迹的木制牌匾,给人以肃穆之感。楼外东、南两面建有半圈栏杆,栏杆柱顶为须弥座上托莲花瓣。当年李德裕在此凭栏,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万里筹边处,形胜压坤维……分弓了,看剑罢,倚栏时。苍茫平楚无际,千古锁烟霏……”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薛涛因一件小事得罪了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被罚充军至松州(今松潘)。后几经熟人疏通,薛涛献诗本一册,方获释回成都。直到薛涛垂暮之年,惊闻西部边疆战事又起,故抚时感事,在成都写下七绝《筹边楼》。


换个角度观楼。薛涛的这首七言绝句,也让一座原本无人知晓的筹边楼,从此进入到唐诗典籍,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久久流传。
现在的筹边楼上,悬挂有“红四方面军临时指挥部旧址”牌匾。红四方面军是从四川苍溪出发长征、经茂县到达理县的。所以这里还是红色景点。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筹边楼,曾毁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现存的筹边楼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修建。2005年又进行了维修。


杂谷脑河傍着楼脚蜿蜒而去,左对面的熊耳山,象极了熊的耳朵。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筹边楼,曾毁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现存的筹边楼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修建。2005年又进行了维修。


杂谷脑河傍着楼脚蜿蜒而去,左对面的熊耳山,象极了熊的耳朵。

山头上的梓橦塔

来到理县县城,晚上住在这里。理县地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治所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辖域辽阔,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称。取治理番民之意。

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民国35年(1946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得名。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县人民政府,属茂县专区。1951年11月县治由薛城迁杂谷脑。
